京西矿业废弃地生境特征及植被演替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引言 | 第11-2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矿业开采现状 | 第12页 |
| ·国内外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 ·矿业废弃地和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定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历史沿革及经验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 ·国内外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 ·影响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 | 第19-20页 |
| ·酸度 | 第19页 |
| ·含盐量 | 第19页 |
| ·氮和磷含量不足 | 第19页 |
| ·贫瘠的废弃物和土壤的缺乏 | 第19-20页 |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 第20页 |
| ·生态恢复的生态效益 | 第20页 |
| ·生物量的积累和生产力的提高 | 第20页 |
| ·物种多样性提高 | 第20页 |
| ·降低水土流失,改良土壤 | 第20页 |
| ·北京市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 ·北京市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现状 | 第20-21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 ·本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2-26页 |
|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4页 |
|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 ·气候特征 | 第23页 |
| ·土壤类型 | 第23页 |
| ·植被类型 | 第23-24页 |
| ·自然灾害 | 第24页 |
| ·水土流失情况 | 第24页 |
| ·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 ·行政区划 | 第24-25页 |
| ·社会经济情况 | 第25页 |
| ·研究区矿产资源 | 第25-26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资料收集与野外调查 | 第26-27页 |
| ·数据分析及处理 | 第27-28页 |
| 4 矿山分布及数量特征 | 第28-32页 |
| ·矿山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 ·矿山数量特征 | 第29-32页 |
| 5 矿业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 | 第32-38页 |
| ·煤矿生态环境影响 | 第32-35页 |
| ·地质灾害 | 第32-33页 |
|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 第33页 |
| ·对水资源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对植被的影响 | 第34页 |
| ·水土流失 | 第34-35页 |
| ·对景观的影响 | 第35页 |
| ·采石场生态环境影响 | 第35-37页 |
| ·地质灾害 | 第35页 |
|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对植被的影响 | 第36页 |
| ·水土流失 | 第36页 |
| ·粉尘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对景观的影响 | 第37页 |
| ·矿业生产社会经济影响 | 第37-38页 |
| 6 矿业废弃地生境特征数量分析 | 第38-49页 |
| ·矿业废弃地生境特征数量分析的目的 | 第38页 |
| ·环境因子对植被的影响 | 第38-40页 |
| ·土壤硬度对植被的影响 | 第39页 |
| ·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采石场废弃地生境条件数量分析 | 第41-44页 |
| ·煤矿废弃地生境特征数量分析 | 第44-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7 矿业废弃地植物群落及其生境类型划分 | 第49-78页 |
| ·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 ·TWINSPAN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 ·相关参数分析方法 | 第50页 |
| ·采石场废弃地物种构成特征 | 第50-55页 |
| ·采石场废弃地植物群落及其生境类型划分 | 第55-64页 |
| ·样方的划分 | 第55-57页 |
| ·植物群落类型的划分 | 第57-61页 |
| ·植物群落生境类型的划分 | 第61-64页 |
| ·煤矿废弃地物种构成特征 | 第64-69页 |
| ·煤矿废弃地植物群落及其生境类型划分 | 第69-78页 |
| ·样方的划分 | 第69-71页 |
| ·植物群落类型的划分 | 第71-76页 |
| ·植物群落生境类型的划分 | 第76-78页 |
| 8 矿业废弃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 第78-96页 |
| ·研究方法 | 第79-80页 |
| ·α多样性指数 | 第79页 |
| ·β多样性指数 | 第79-80页 |
| ·植被盖度减少率 | 第80页 |
| ·土壤硬度增加率 | 第80页 |
| ·采石场废弃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 第80-88页 |
| ·植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80-84页 |
| ·植物群落β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84页 |
| ·各类群落植物生长型与物种多样性关系 | 第84-86页 |
| ·各类群落植物生活型变化分析 | 第86页 |
| ·各类群落植物科属变化分析 | 第86-87页 |
| ·各类群落植被覆盖和土壤硬度变化分析 | 第87-88页 |
| ·煤矿废弃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 第88-96页 |
| ·植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88-91页 |
| ·植物群落β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91-92页 |
| ·各类群落植物生长型与物种多样性关系 | 第92-94页 |
| ·各类群落植物生活型变化分析 | 第94页 |
| ·各类群落植物科属变化分析 | 第94-95页 |
| ·各类群落植被覆盖和土壤硬度变化分析 | 第95-96页 |
| 9 矿业废弃地植被演替阶段划分 | 第96-98页 |
| ·研究方法 | 第96页 |
| ·矿业废弃地植被演替阶段划分 | 第96-98页 |
| ·采石场废弃地植被演替阶段划分 | 第96-97页 |
| ·煤矿废弃地植被演替阶段划分 | 第97-98页 |
| 10 结论与建议 | 第98-103页 |
| ·结论 | 第98-100页 |
| ·建议 | 第100-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13页 |
| 个人简介 | 第113-114页 |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114-115页 |
| 第二导师简介 | 第115-116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16-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附图:研究区矿业生态环境影响 | 第118-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