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明代哲学(1368~1644年)论文--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8年)及陆王学派论文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2页
第一章 综述"致良知"的理论学术价值和产生历史背景第12-17页
 1、传统理学中"理"的内涵第12-13页
 2、"理"的外在制约性不能解决内在道德性的意愿要求第13-14页
 3、朱子理学的现实弊端第14-17页
第二章 王阳明的思想历程第17-32页
 1、第一等事为"读书学圣贤"第17-20页
  (1) 初溺于辞章之学第17-19页
  (2) 留心武备,经略四方之志第19-20页
 2、"亭前格物"失败产生的疑惑第20-21页
 3、在佛道之中寻求至道第21-24页
 4、龙场悟道:良知在心中酝酿第24-26页
 5、知行合一,动静双修第26-28页
 6、经宁濠之乱、忠泰之变后良知的提出第28-30页
 7、良知说的正式提出和"四句教"第30-32页
第三章 良知的涵义第32-37页
 1、心即理第32-33页
 2、天理良知是心之本体第33-37页
  (1) 良知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和根源第33-34页
  (2) 良知是无善无恶的至善第34-35页
  (3) 良知具有知是非、辨善恶的判断功能第35-37页
第四章 致良知与格物致知第37-44页
 1、格物致知的新义第37-39页
  (1) 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第37-38页
  (2) 格物就是为善去恶第38-39页
 2、致良知第39-41页
  (1) 致良知的可行性第39-40页
  (2) 致知就是致吾心中的良知第40-41页
 3、知行合一第41-44页
第五章 综述致良知说的产生及其理论现实教育意义第44-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存安全性抑或安全性生存——一种人学价值论的视野
下一篇:从性善到性全--陈确人性论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