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 ·进化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 ·进化和进化论 | 第15-16页 |
| ·中性突变随机漂变进化理论 | 第16-17页 |
| ·线粒体DNA在进化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17-25页 |
| ·线粒体DNA结构 | 第17-19页 |
| ·利用线粒体DNA揭示家养动物的起源驯化 | 第19-22页 |
| ·线粒体DNA在生物地理学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和种群间的联系 | 第23-24页 |
| ·进化分析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第24-25页 |
| ·绵羊的起源与驯化 | 第25-31页 |
| ·普通生物学研究 | 第25-27页 |
| ·考古、民俗学研究 | 第27-29页 |
| ·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9-3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绵羊类群的分化 | 第33-82页 |
| ·前言 | 第33-3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4-47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34页 |
| ·测序策略 | 第34-35页 |
| ·试验流程 | 第35页 |
| ·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 ·PCR扩增所用的引物 | 第36-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 ·序列的校对 | 第41-42页 |
| ·系统树构建 | 第42页 |
| ·SNPs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 第42-43页 |
| ·SNPs对RNA结构的影响 | 第43页 |
| ·中性检测 | 第43-45页 |
| ·类群分化时间 | 第45-47页 |
| ·结果 | 第47-78页 |
| ·鉴别绵羊线粒体类型 | 第47-49页 |
| ·线粒体DNA提取、扩增及测序 | 第49-51页 |
| ·绵羊类群间DNA序列上的差异 | 第51-56页 |
| ·绵羊类群间氨基酸序列上的差异 | 第56-59页 |
| ·预测SNPs对RNA结构的影响 | 第59-65页 |
| ·正选择作用检测 | 第65-74页 |
| ·类群间分化时间 | 第74-78页 |
| ·讨论 | 第78-82页 |
| ·与GenBank上绵羊B型线粒体DNA序列的比较分析 | 第78-79页 |
| ·从线粒体DNA角度探讨绵羊品种引进、保护 | 第79-80页 |
| ·线粒体DNA与绵羊生产性状存在关联吗? | 第80-81页 |
| ·研究前景 | 第81-82页 |
| 第三章 群体动力学分析 | 第82-101页 |
| ·引言 | 第82-8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83-89页 |
| ·DNA提取 | 第83页 |
| ·PCR扩增、克隆、测序 | 第83页 |
| ·数据挖掘 | 第83-85页 |
| ·序列预处理 | 第85-86页 |
| ·系统进化分析 | 第86-88页 |
| ·群体扩张分析 | 第88-89页 |
| ·结果 | 第89-96页 |
| ·系统树构建 | 第89-93页 |
| ·网络分析 | 第93-94页 |
| ·群体动力学分析 | 第94-96页 |
| ·讨论 | 第96-101页 |
| ·绵羊的物种形成 | 第96-98页 |
| ·绵羊的种群扩张 | 第98-100页 |
| ·研究前景 | 第100-101页 |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101-102页 |
| ·类群间DNA序列上的差异 | 第101页 |
| ·绵羊mtDNA蛋白质编码区没有受到正选择作用 | 第101页 |
| ·类群分化时间 | 第101页 |
| ·绵羊群体扩张 | 第101页 |
| ·发现野生盘羊入侵绵羊 | 第101页 |
| ·证实绵羊存在D类群 | 第101页 |
| ·获得绵羊A、C类群线粒体DNA全序列,重新校正B类群线粒体DNA 序列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15页 |
| 附录 | 第115-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