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InSAR数据后处理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地面沉降监测方法 | 第10-11页 |
| ·传统监测 | 第10-11页 |
| ·GPS技术 | 第11页 |
|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 第11页 |
| ·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的管理与利用 | 第11-13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第15-26页 |
| ·系统需求分析 | 第15-17页 |
| ·系统设计目标 | 第15页 |
| ·系统功能需求 | 第15-16页 |
| ·系统性能需求 | 第16页 |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16-17页 |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7-20页 |
| ·系统总体结构 | 第17-18页 |
|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18-20页 |
| ·系统软硬件配置 | 第20页 |
| ·系统软件平台选择 | 第20-26页 |
| ·GIS开发平台ArcGIS Engine | 第20-23页 |
| ·空间数据库引擎ArcSDE | 第23-24页 |
| ·数据库管理平台Oracle | 第24页 |
| ·系统开发环境及语言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地面沉降数据库设计 | 第26-35页 |
| ·地面沉降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 ·数据特点 | 第26页 |
| ·数据库设计原则 | 第26-27页 |
| ·Geodatabase数据模型 | 第27-30页 |
| ·Geodatabase数据组织方式 | 第27-29页 |
| ·Geodatabase数据存储方式 | 第29-30页 |
| ·数据库设计 | 第30-34页 |
| ·数据逻辑结构设计 | 第30-32页 |
| ·数据库详细设计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地面沉降专题数据——InSAR数据后处理 | 第35-50页 |
| ·InSAR误差源分析 | 第35-36页 |
| ·失相干 | 第35-36页 |
| ·大气效应 | 第36页 |
| ·卫星轨道 | 第36页 |
| ·InSAR粗差剔除 | 第36-39页 |
| ·加权滤波 | 第36-37页 |
| ·中值滤波 | 第37页 |
| ·抗差滤波 | 第37-38页 |
| ·实例分析 | 第38-39页 |
| ·InSAR系统误差修正 | 第39-44页 |
| ·曲面函数拟合原理 | 第39-41页 |
| ·实例分析 | 第41-44页 |
| ·InSAR缺失数据填补 | 第44-49页 |
| ·反距离插值 | 第44页 |
| ·克里金插值 | 第44-47页 |
| ·实例分析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 第50-64页 |
| ·系统主界面 | 第50-51页 |
| ·GIS基本功能 | 第51-52页 |
| ·地图选择与查询 | 第51页 |
| ·地图量算 | 第51-52页 |
| ·数据管理 | 第52-56页 |
| ·连接数据库 | 第53页 |
| ·数据录入 | 第53-56页 |
| ·数据维护 | 第56页 |
| ·基准转换 | 第56页 |
| ·专题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6-59页 |
| ·沉降量统计 | 第56-57页 |
| ·地面沉降走势及沉降速率分析 | 第57-59页 |
| ·地裂缝影响范围分析 | 第59页 |
| ·InSAR形变数据后处理 | 第59-60页 |
| ·三维可视化与分析 | 第60-64页 |
| ·三维显示 | 第60-61页 |
| ·沉降等值线 | 第61-62页 |
| ·沉降量查询 | 第62页 |
| ·剖面分析 | 第62-6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