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概述 | 第12页 |
·魔芋葡甘聚糖 | 第12-13页 |
·葡甘聚糖的结构 | 第12-13页 |
·葡甘聚糖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魔芋低聚糖 | 第13-16页 |
·低聚糖的生理功能 | 第14-15页 |
·葡甘低聚糖的生理功能 | 第15-16页 |
·魔芋低聚糖的制备 | 第16页 |
·葡甘聚糖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6-19页 |
·葡甘聚糖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及酶的诱导 | 第17-18页 |
·葡甘聚糖酶的酶活测定方法 | 第18页 |
·葡甘糖酶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18-19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9-21页 |
·意义 | 第19-20页 |
·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产葡甘聚糖酶菌株的筛选 | 第21-27页 |
·材料 | 第21页 |
·土壤来源 | 第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富集培养 | 第21页 |
·菌株初筛 | 第21-22页 |
·菌种的复筛 | 第22页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22页 |
·葡甘聚糖酶活力测定 | 第22页 |
·菌种保藏 | 第22页 |
·菌种鉴定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3页 |
·产酶菌株的筛选 | 第23-25页 |
·菌种鉴定 | 第25-2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葡甘聚糖酶产生菌DK3产酶条件的研究 | 第27-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材料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不同碳源成分及浓度对产酶活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葡甘聚糖酶为诱导酶的判定 | 第29页 |
·不同氮源成分及浓度对产酶活性的影响 | 第29-31页 |
·培养条件对产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3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葡甘聚糖酶的分离提纯 | 第35-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6-37页 |
·葡甘聚糖酶的超滤浓缩 | 第37页 |
·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 第37-38页 |
·凝胶过滤层析 | 第38页 |
·SDS—PAGE电泳 | 第38-3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葡甘聚糖酶酶学特性的研究 | 第40-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菌株 | 第40页 |
·主要缓冲溶液 | 第40页 |
·酶液的制备 | 第40页 |
·酶活力的测定 | 第40页 |
·Km值的测定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41页 |
·温度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pH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42页 |
·pH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金属离子和EDTA对酶活力影响 | 第43页 |
·Km的测定 | 第43-4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固定化细胞产酶条件及酶法制备葡甘低聚糖的初步研究 | 第45-49页 |
·材料 | 第45页 |
·实验菌株 | 第45页 |
·主要药品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6页 |
·细胞的固定化 | 第45页 |
·葡甘聚糖酶法制备葡甘低聚糖 | 第45页 |
·硅胶G薄层层析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固定化细胞产酶 | 第46页 |
·用葡甘聚糖酶制备葡甘低聚糖 | 第46-4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第七章 讨论 | 第49-51页 |
·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酶学研究 | 第49页 |
·葡甘低聚糖实验性生产 | 第49-51页 |
第八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工作总结 | 第51页 |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 第59-73页 |
附录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59-60页 |
附录2 主要试剂及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60-63页 |
附录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3-64页 |
附录4 DK3菌株16S rDNA的测序结果和Blast结果 | 第64-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