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引言 | 第15-28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 第16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6-18页 |
·白僵菌生长发育的营养要求 | 第16-17页 |
·白僵菌生长发育的环境要求 | 第17-18页 |
·白僵菌的生活力 | 第18页 |
·影响白僵菌致病性的因素 | 第18-19页 |
·白僵菌的致病机理 | 第19-23页 |
·白僵菌的致病过程 | 第19-21页 |
·罹病昆虫的病理变化 | 第21-23页 |
·昆虫对白僵菌入侵和致病的防御体系 | 第23-25页 |
·体壁防御 | 第24页 |
·消化道防御 | 第24页 |
·血细胞免疫 | 第24页 |
·体液免疫 | 第24-25页 |
·生产及应用现状 | 第25-26页 |
3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桑天牛幼虫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筛选 | 第26页 |
·白僵菌生物学特性 | 第26页 |
·白僵菌对桑天牛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过程及桑天牛幼虫对白僵菌的免疫反应 | 第27页 |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病理变化 | 第27页 |
·白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相容性 | 第27-28页 |
第一章 桑天牛幼虫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筛选 | 第28-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供试土样 | 第28页 |
·供试昆虫 | 第28页 |
·培养基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白僵菌诱集 | 第29页 |
·悬浮液制备 | 第29页 |
·生物测定 | 第29页 |
·高毒力菌株致死中浓度(LC_(50))的确定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不同土壤中白僵菌分离结果 | 第29-31页 |
从不同土壤中诱集白僵菌的情况 | 第29-31页 |
·不同菌株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力 | 第31-32页 |
·Bb00菌株的致死中浓度(LC_(50)) | 第3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白僵菌BB00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3-44页 |
第一节 白僵菌BB00菌株营养生长的影响因子 | 第33-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不同培养基对Bb00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3-34页 |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34页 |
·湿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34页 |
·紫外线照射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不同培养基对Bb00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5页 |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湿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紫外线照射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白僵菌BB00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因子 | 第38-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营养成分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9页 |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9页 |
·相对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9页 |
·紫外光照射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9页 |
·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9-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营养成分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页 |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41页 |
·相对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1-42页 |
·紫外光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2页 |
·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2-4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性及影响因子 | 第44-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试验材料 | 第44-45页 |
·供试昆虫 | 第44页 |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44页 |
·培养基 | 第44-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白僵菌对桑天牛卵及成虫的侵染力 | 第45页 |
·温度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45页 |
·相对湿度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45页 |
·不同传代方式及传代次数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白僵菌对桑天牛卵及成虫的侵染力 | 第46-47页 |
·温度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湿度对白僵菌Bb00菌株致病性的影响 | 第48页 |
·不同传代方式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48-50页 |
·不同传代菌株感染桑天牛幼虫的校正死亡率 | 第48-49页 |
·不同传代菌株对桑天牛幼虫的致死速率 | 第49-50页 |
·不同传代菌株对桑天牛幼虫的致死中浓度 | 第5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过程及桑天牛幼虫对白僵菌的免疫反应 | 第52-66页 |
第一节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入侵和致病过程 | 第52-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试验材料 | 第52-53页 |
·供试昆虫 | 第52页 |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52-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页 |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外部症状观察 | 第53页 |
·电镜样品制备和观察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外部症状 | 第53-54页 |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入侵和致病过程 | 第54-5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7页 |
第二节 桑天牛幼虫对白僵菌的免疫反应 | 第57-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供试昆虫 | 第58页 |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58页 |
·试验方法 | 第58-59页 |
·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58-59页 |
·血细胞总数(THC)的变化 | 第59页 |
·血细胞形态观察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桑天牛幼虫感染不同基质传代白僵菌后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 第59-60页 |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与毒力的关联 | 第60页 |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血细胞数量与组成变化 | 第60-62页 |
·接种白僵菌后桑天牛幼虫血细胞的行为变化 | 第62-6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病理变化研究 | 第66-96页 |
第一节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营养生理及呼吸节律的变化研究 | 第66-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试验材料 | 第67页 |
·供试昆虫 | 第67页 |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67页 |
·试验方法 | 第67-68页 |
·白僵菌Bb00菌株对桑天牛幼虫营养生理的影响 | 第67页 |
·白僵菌Bb00菌株对桑天牛幼虫呼吸节律的影响 | 第67-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1页 |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取食量的影响 | 第68页 |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体重增加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呼吸节律的影响 | 第70-7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1-72页 |
第二节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生理生化病理变化研究 | 第72-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6页 |
·试验材料 | 第73页 |
·供试昆虫 | 第73页 |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73页 |
·试验方法 | 第73-76页 |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测定及电泳分析 | 第73-74页 |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74页 |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主要保护酶的影响 | 第74-75页 |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8页 |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76-77页 |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 第77-78页 |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78-81页 |
·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变化 | 第78页 |
·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中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78-81页 |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主要保护酶活性及电泳图谱的影响 | 第81-85页 |
·球孢白僵菌侵染后桑天牛幼虫体内SOD酶活性及电泳图谱变化 | 第81-82页 |
·球孢白僵菌侵染后桑天牛幼虫体内POD酶活性及电泳图谱变化 | 第82-84页 |
·球孢白僵菌侵染后桑天牛幼虫体内CAT活性和电泳图谱的变化 | 第84-85页 |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主要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85-8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88-90页 |
第三节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 第90-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试验材料 | 第91页 |
·供试昆虫 | 第91页 |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91页 |
·试验方法 | 第91-92页 |
·试虫的处理 | 第91页 |
·切片的制备 | 第91-9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2-9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白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相容性研究 | 第96-10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8页 |
·试验材料 | 第96-97页 |
·供试菌株 | 第96页 |
·供试药剂 | 第96-97页 |
·试验方法 | 第97-98页 |
·化学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97页 |
·化学杀虫剂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97-9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4页 |
·化学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98-101页 |
·氧化乐果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98页 |
·对硫磷对球抱白任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98-99页 |
·灭幼脲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99页 |
·吡虫啉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99-100页 |
·氯氰菊酯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五种化学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氧化乐果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01页 |
·对硫磷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灭幼服对球袍白住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02页 |
·吡虫啉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氯氰菊酯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5-107页 |
·Bb00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05页 |
·白僵菌Bb00菌株致病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5页 |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过程及桑天牛幼虫对白僵菌的免疫反应研究 | 第105-106页 |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病理变化研究 | 第106页 |
·白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相容性研究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124页 |
作者简历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附发表文章 | 第127-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