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小说观念与中国小说理论史的构建 | 第11-15页 |
二、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三、思路、方法及概念 | 第19-22页 |
第一章 胡应麟及其学术成就 | 第22-47页 |
第一节 胡应麟生平及著述 | 第22-31页 |
一、生平及志趣 | 第22-26页 |
二、藏书与读书 | 第26-28页 |
三、著述考 | 第28-31页 |
第二节 胡应麟的学术成就 | 第31-38页 |
一、文献学研究 | 第31-34页 |
二、史学研究 | 第34-37页 |
三、文学研究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胡应麟的学术态度与学术特色 | 第38-47页 |
一、胡应麟的学术态度 | 第38-42页 |
二、胡应麟的学术特色 | 第42-47页 |
第二章 胡应麟小说研究与小说创作 | 第47-71页 |
第一节 胡应麟的小说研究视角与范围 | 第47-52页 |
一、胡应麟的小说研究视角 | 第47-51页 |
二、胡应麟的小说研究范围 | 第51-52页 |
第二节 胡应麟的小说研究方法 | 第52-58页 |
一、目录学方法 | 第53-55页 |
二、考证与辨伪法 | 第55-58页 |
第三节 胡应麟的白话小说研究 | 第58-64页 |
一、胡应麟对白话小说的褒与贬 | 第58-61页 |
二、胡应麟褒贬白话小说之原因与实质 | 第61-62页 |
三、胡应麟的白话小说考证 | 第62-64页 |
第四节 胡应麟的小说整理及小说创作 | 第64-71页 |
一、编纂小说类书和辑补小说 | 第64-68页 |
二、小说创作 | 第68-71页 |
第三章 胡应麟的小说观念 | 第71-99页 |
第一节 胡应麟的“子部小说”观 | 第71-82页 |
一、“子部小说”观的源头及影响 | 第71-76页 |
二、刘知几等史家的“史部小说”观 | 第76-79页 |
三、胡应麟对传统小说观念的继承与超越 | 第79-82页 |
第二节 胡应麟的小说虚实观 | 第82-89页 |
一、胡应麟对小说虚构的重新认识 | 第83-86页 |
二、胡应麟的小说虚构原则 | 第86-87页 |
三、胡应麟小说虚实观的影响 | 第87-89页 |
第三节 胡应麟的小说功用论 | 第89-99页 |
一、补史、多识、教化、审美 | 第89-91页 |
二、“不朽于来世” | 第91-94页 |
三、“武夫之刃、谗人之舌” | 第94-99页 |
第四章 胡应麟的小说分类思想 | 第99-121页 |
第一节 胡应麟以前的小说分类 | 第99-106页 |
一、小说的“类”与“家” | 第99-102页 |
二、“偏记小说”,“其流有十” | 第102-105页 |
三、《太平广记》等类书的小说分类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胡应麟的小说分类 | 第106-112页 |
一、学术源流的探讨与小说分类 | 第106-108页 |
二、胡应麟小说分类方法 | 第108-112页 |
第三节 胡应麟小说分类思想的启示 | 第112-121页 |
一、胡应麟与纪昀(《四库全书》)的小说分类比较 | 第112-115页 |
二、刘知几、胡应麟、纪昀、鲁迅的小说分类对比 | 第115-116页 |
三、胡应麟小说分类思想的影响及启示 | 第116-121页 |
第五章 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 | 第121-134页 |
第一节 胡应麟的史学思想 | 第121-125页 |
一、胡应麟的历史意识 | 第121-123页 |
二、胡应麟的史家修养论 | 第123-125页 |
第二节 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 | 第125-129页 |
一、胡应麟对小说发展史的描述 | 第125-126页 |
二、胡应麟小说史观及其构建的小说史 | 第126-129页 |
第三节 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的影响和价值 | 第129-134页 |
一、胡应麟小说史研究成果的传承 | 第129-131页 |
二、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与《中国小说史略》 | 第131-134页 |
结语 | 第134-13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7-146页 |
附录一: 《胡应麟年谱》补正 | 第146-150页 |
附录二: 胡应麟所论小说之提要 | 第150-184页 |
附录三: 胡应麟研究论著目录索引 | 第184-189页 |
后记 | 第189-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