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语音端点检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端点检测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端点检测的意义 | 第11-12页 |
·语音端点检测算法的现状和发展 | 第12-13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语音信号处理理论 | 第15-21页 |
·语音信号的特性分析 | 第15页 |
·语音信号的预处理 | 第15-17页 |
·预加重 | 第15-16页 |
·加窗和分帧 | 第16-17页 |
·语音信号的时域参数 | 第17-18页 |
·短时能量 | 第17-18页 |
·短时过零率 | 第18页 |
·频域参数 | 第18-19页 |
·语音信号的短时频谱 | 第18-19页 |
·语音信号的倒谱分析 | 第19页 |
·语音熵 | 第19页 |
·噪声特性 | 第19-21页 |
第3章 端点检测算法分析 | 第21-45页 |
·基于短时能量和过零率的语音端点检测算法 | 第21-23页 |
·基于多子带熵的语音端点检测算法 | 第23-34页 |
·基于熵的端点检测 | 第24-25页 |
·维纳滤波 | 第25-28页 |
·语音信号的带状特征 | 第28-30页 |
·门限设定 | 第30-31页 |
·算法流程 | 第31页 |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基于Gaussian-Gamma模型的语音激活检测 | 第34-43页 |
·基于Gaussian模型的端点检测 | 第35-36页 |
·DCT变换 | 第36页 |
·Gaussian-Gamma模型 | 第36-37页 |
·参数估计 | 第37-40页 |
·最大似然估计 | 第37-38页 |
·预测估计法 | 第38-40页 |
·语音端点判定(Hang-over过程) | 第40页 |
·算法流程 | 第40页 |
·仿真结果 | 第40-43页 |
·两种算法的对比 | 第43-45页 |
第4章 硬件系统模块设计 | 第45-51页 |
·TMS320DM642的结构和性能 | 第45-46页 |
·McASP接口 | 第46页 |
·TLV320AIC23B语音芯片 | 第46-47页 |
·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总线 | 第47-48页 |
·I2C总线特点 | 第47页 |
·总线的构成及信号类型 | 第47-48页 |
·连接方式 | 第48-49页 |
·控制模式 | 第49-51页 |
第5章 算法实现与代码优化 | 第51-66页 |
·DSP软件开发环境 | 第51-52页 |
·DSP/BIOS实时内核 | 第51页 |
·CSL——基于CCS的DSP片级支持库 | 第51-52页 |
·软件流程 | 第52-58页 |
·AIC23B的初始化 | 第52页 |
·McASP的初始化 | 第52-53页 |
·数据缓冲 | 第53-54页 |
·软件流程 | 第54页 |
·中断函数 | 第54-58页 |
·代码的优化 | 第58-66页 |
·代码优化的原则 | 第58-59页 |
·使用优化器优化 | 第59-60页 |
·具体的源代码分析和优化 | 第60-64页 |
·FFT变换的优化 | 第60页 |
·多重循环的优化总结 | 第60-62页 |
·使用内联函数(intrinsics) | 第62页 |
·数据类型 | 第62-63页 |
·数值操作优化 | 第63页 |
·变量定义及使用优化 | 第63页 |
·函数调用 | 第63-64页 |
·其它的优化措施 | 第64页 |
·代码的优化比较 | 第64-6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论文主要工作与成果 | 第66-67页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