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1 引言 | 第13-26页 |
| ·IBDV 基础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 ·病原学 | 第13-14页 |
| ·基因组结构 | 第14-15页 |
| ·病毒蛋白及功能 | 第15-17页 |
| ·流行病学 | 第17-18页 |
|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18-19页 |
| ·IBDV 的致病机理 | 第19-20页 |
| ·IBD 的诊断方法 | 第20-21页 |
| ·IBDV 的免疫防治 | 第21页 |
| ·常规疫苗免疫 | 第21-22页 |
| ·基因工程疫苗 | 第22-23页 |
| ·免疫防制方式与策略 | 第23-24页 |
| ·我国IBDV 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 | 第25-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 ·VVIBDV GX8/99 株病毒的克隆化及其传代培养 | 第26-29页 |
| ·材料 | 第26页 |
| ·方法 | 第26-29页 |
| ·VVIBDV GX8/99 克隆化毒株细胞致弱毒VP2 高变区的变异分析 | 第29-33页 |
| ·材料 | 第29页 |
| ·工具酶与主要试剂 | 第29页 |
| ·VV IBDV GX8/99 克隆化毒株细胞传代毒RNA 的提取 | 第29页 |
| ·引物的设计 | 第29-30页 |
| ·RT-PCR | 第30页 |
| ·PCR 扩增、产物的回收 | 第30页 |
| ·PCR 产物与PMD18-T VECTOR 的连接 | 第30-31页 |
| ·PCR 产物的克隆 | 第31-32页 |
| ·碱法少量提取重组克隆菌质粒DNA | 第32页 |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2-33页 |
| ·VVIBDV GX8/99 株4 株克隆化毒F10、F20、F25、F30 代免疫效果分析 | 第33-36页 |
| ·材料 | 第33页 |
| ·超强毒IBDV GX8/99 株克隆化毒株传代毒 | 第33页 |
| ·VVIBDV GX8 | 第33-34页 |
| ·VVIBDV GX8/99 克隆化毒F30 代实验组法氏囊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34-3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9页 |
| ·超强毒IBDV GX8/99 株细胞适应毒培育及其克隆化 | 第36-39页 |
| ·超强毒IBDV GX-8/99 株不同传代毒中病毒的检测 | 第37-38页 |
| ·克隆化毒株不同代次传代毒TCID_(50)(0.1ML)的测定 | 第38-39页 |
| ·VVIBDV GX8/99 株4 株克隆化毒F10、F20、F25、F30 VP2 高变区序列分析 | 第39-43页 |
| ·目的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 第39-40页 |
| ·目的DNA 克隆鉴定 | 第40页 |
| ·序列分析结果 | 第40-43页 |
| ·VVIBDV GX8/99 株4 株克隆化毒F10、F20、F25、F30 代免疫原性分析 | 第43-49页 |
| ·雏鸡母源抗体的测定与首免日龄的确定 | 第43页 |
| ·接种克隆化毒株不同代次传代毒实验鸡的死亡情况 | 第43-44页 |
| ·接种克隆化毒株不同代次传代毒鸡的病理剖检变化 | 第44页 |
| ·克隆化毒株不同代次传代毒对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克隆化毒株不同代次传代毒对鸡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抗原包被量和血清最佳工作浓度的测定结果 | 第46-47页 |
| ·临界值确定 | 第47页 |
| ·抗体水平动态消长规律 | 第47-48页 |
| ·接种克隆化毒株F30 传代毒SPF 鸡的法氏囊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48-49页 |
| 4 讨论 | 第49-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 个人简介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4-66页 |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