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楼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9页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研究应用现状 | 第7页 |
·主要研究思路 | 第7-9页 |
第二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储集层划分对比 | 第9-17页 |
·沙三段中部沉积背景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 第9-12页 |
·梁家楼地区沙三段中部沉积背景 | 第9-10页 |
·梁家楼沙三中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格架 | 第10-12页 |
·沙三中储集层段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12-17页 |
·小层划分对比 | 第12-13页 |
·各小层特征 | 第13-17页 |
第三章 构造精细研究 | 第17-25页 |
·构造特征新认识 | 第17-18页 |
·构造形态 | 第17-18页 |
·主要构造变化 | 第18页 |
·断裂系统 | 第18-19页 |
·断层发育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 第18-19页 |
·变形区划分 | 第19页 |
·应力特征 | 第19页 |
·断层活动期与断层分类 | 第19-21页 |
·断裂活动期和断层分类 | 第19-21页 |
·构造发育史分析 | 第21页 |
·微构造划分 | 第21-22页 |
·微构造研究 | 第22页 |
·微构造与油井产能分析 | 第22页 |
·开发单元划分 | 第22-25页 |
第四章 沉积学研究 | 第25-43页 |
·相标志 | 第25-29页 |
·岩性相标志 | 第25-28页 |
·地震反射特征 | 第28页 |
·测井响应特征 | 第28-29页 |
·单井相分析与沉积微相划分 | 第29-35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29-32页 |
·微相单元特征 | 第32-35页 |
·湖底扇微相的空间展布及演化 | 第35-40页 |
·剖面相分析 | 第35-37页 |
·平面相分析 | 第37-40页 |
·湖底扇沉积模式及其控制因 | 第40-43页 |
·湖底扇沉积模式及演化过程 | 第40-41页 |
·梁家楼湖底扇形成的控制因素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梁家楼湖底扇储层特征及其非均质性 | 第43-63页 |
·湖底扇储层基本特征 | 第43-46页 |
·储层岩性及结构特征 | 第43页 |
·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特征 | 第43-46页 |
·储层微观与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 第46-58页 |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 | 第46-50页 |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 第50-58页 |
·储层参数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58页 |
·储层类型的划分与判别 | 第58-61页 |
·储层类型分布特征 | 第61-63页 |
第六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63-66页 |
·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63页 |
·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63-64页 |
·沉积相控制了注入水的运动规律 | 第63页 |
·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分布 | 第63-64页 |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64-66页 |
·油层平面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 | 第64页 |
·油层层间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 | 第64-65页 |
·层内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 | 第65-66页 |
第七章 认识与建议 | 第66-69页 |
·研究取得主要认识 | 第66-67页 |
·建议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