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林业论文

浙江省公益林监测评估及地籍管理系统研建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部分:浙江省公益林监测评估第12-82页
 1 国内外监测研究概况第12-18页
   ·浙江省公益林建设背景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4-18页
 2 监测目的、内容与方法第18-33页
   ·公益林监测目的第18-19页
   ·公益林监测任务第19页
   ·监测内容第19-20页
   ·监测指标第20-21页
     ·监测指标选取原则第20-21页
     ·监测指标体系第21页
   ·监测技术路线第21-22页
   ·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第22-23页
   ·监测研究方法第23-33页
 3 公益林资源状况第33-36页
   ·公益林资源结构第33-34页
   ·公益林资源分布第34-36页
   ·本章小结第36页
 4 公益林生物量第36-49页
   ·生物量模型构建的样本数确定第37-39页
     ·公益林树种组成及生物量分析第37页
     ·最小样本数的确定第37-39页
     ·模型拟合与检验的样本数第39页
   ·独立生物量模型的选型第39页
   ·主要树种的生物量模型第39-42页
   ·生物量及其结构特征分析第42-46页
     ·总生物量及区域分布特征第42-43页
     ·单位面积生物量及区域分布特征第43-44页
     ·群落层次生物量结构特征第44页
     ·群落类型生物量结构特征第44-46页
   ·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第46页
   ·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46-48页
     ·与地貌特征的关系第46页
     ·与坡度的关系第46-47页
     ·与坡位的关系第47页
     ·与土层厚度的关系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5 公益林土壤状况第49-54页
   ·森林土壤理化性质总体状况第49-51页
   ·森林土壤肥力分级状况与评价第51-53页
     ·林地土壤有机质、全N分级状况第51-52页
     ·林地土壤全P、有效P分级状况第52页
     ·林地土壤全K、速效K分级状况第52-53页
     ·林地土壤水解性N、pH分级状况第53页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页
 6 典型公益林生态水文状况第54-63页
   ·不同林分类型的产流量第55-56页
   ·不同林分类型的地表径流系数第56-57页
   ·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性能第57-59页
     ·土壤入渗特征第57-58页
     ·土壤渗透特性第58-59页
   ·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贮水能力第59-60页
   ·不同林分类型的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第60-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7 低效公益林典型群落物种多样性第63-82页
   ·浙西北公益林典型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现状第63-71页
   ·针叶林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分析第71-75页
     ·各层次物种丰富度变化第71-73页
     ·各层次均匀度指数变化第73页
     ·各层次辛普森指数变化第73-74页
     ·各层次香农威纳指数变化第74-75页
   ·阔叶林(含灌丛)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分析第75-79页
     ·各层次物种丰富度变化第75-76页
     ·各层次辛普森指数变化第76-78页
     ·各层次均匀度指数变化第78-79页
     ·各层次香农威纳指数变化第79页
   ·森林群落的排序与分类第79-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二部分:浙江省公益林地籍管理系统研建第82-110页
 1 研建目的与任务第82-85页
   ·研建目的意义第82-83页
   ·研建目标任务第83页
     ·研建目标第83页
     ·研建任务第83页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83-85页
 2 研建路线第85-87页
   ·规范化管理流程研究第85页
   ·系统分析设计第85页
   ·数据采集标准设计与处理第85-86页
   ·系统数据标准设计与空间数据库建设第86页
   ·系统开发第86页
   ·系统测试第86-87页
   ·系统试点第87页
 3 系统需求第87-88页
   ·功能需求第87-88页
   ·性能需求第88页
   ·数据需求第88页
 4 系统功能设计第88-93页
   ·系统管理第89-90页
   ·数据管理第90页
   ·面积管理第90-91页
   ·补偿对象管理第91页
   ·管护组织管理第91页
   ·资金管理第91-92页
   ·检查验收第92页
   ·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第92页
   ·图形信息查询第92页
   ·报表定制和综合分析第92-93页
   ·档案管理第93页
 5 数据库设计与数据采集第93-103页
   ·数据信息内容第93-94页
   ·数据采集要求第94-102页
   ·空间与属性数据的关联第102-103页
 6 系统开发实现第103-110页
   ·系统设计原则第103页
   ·系统开发技术第103-106页
     ·系统开发技术概述第103-104页
     ·数据存储与处理模式第104-105页
     ·组件分层实现模式第105-106页
     ·软件平台选择第106页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第106-110页
     ·动态管理与逐级索引技术第106-107页
     ·图形和属性的交互处理第107页
     ·专题图的定制与统计报表的灵活定制第107-108页
     ·任意条件逻辑查找(高级查询)第108页
     ·小班渲染制图第108-109页
     ·系统高效运转的技术保障第109-110页
第三部分 结论与讨论第110-114页
 1 主要结论第110-111页
 2 主要创新点第111-112页
 3 讨论与建议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8页
详细摘要第118-130页
作者个人简介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晚清东海关初步研究(1861—1911年)
下一篇:纳米ABO3型稀土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