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8-9页 |
·局限性 | 第9页 |
·论文结构 | 第9-10页 |
2 渔业管理诸方法及其比较 | 第10-24页 |
·渔业问题 | 第10-15页 |
·渔业定义 | 第10页 |
·渔业问题的根源 | 第10-14页 |
·渔业管理制度的失灵 | 第14-15页 |
·渔业管理诸方法分析 | 第15-21页 |
·渔业管理方法分类 | 第15-16页 |
·渔业管理方法分析 | 第16-21页 |
·技术措施与禁渔制度 | 第16-18页 |
·投入控制 | 第18-19页 |
·产出控制 | 第19-21页 |
·诸方法比较 | 第21-24页 |
3 配额管理制度及其国际实践 | 第24-42页 |
·个别可转让配额管理制度(ITQS) | 第24-32页 |
·ITQs 的涵义 | 第24-26页 |
·ITQs 的作用机理 | 第26-30页 |
·ITQs 的制度优势 | 第30-32页 |
·ITQS 的国际实践 | 第32-39页 |
·社区配额管理制度 | 第39-42页 |
·社区配额管理制度的定义 | 第39页 |
·社区配额制度的国际实践 | 第39-42页 |
4 新西兰配额管理制度 | 第42-58页 |
·案例选择依据 | 第42页 |
·新西兰概况 | 第42-43页 |
·新西兰地理位置 | 第42页 |
·新西兰历史与《怀唐伊(Waitanyi)条约》 | 第42-43页 |
·引入配额管理制度之前新西兰商业捕捞渔业管理的历史演变 | 第43-48页 |
·新西兰渔业的早期管理 | 第43-44页 |
·新西兰渔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 第44-46页 |
·新西兰配额管理制度的引入 | 第46-48页 |
·个别可转让配额管理制度在新西兰渔业管理中的实施情况 | 第48-58页 |
·配额管理区域的划分 | 第48-49页 |
·总可捕量的制定过程 | 第49-52页 |
·总可捕量制定标准 | 第49页 |
·资源评估 | 第49-50页 |
·最大可持续产量(MSY) | 第50-51页 |
·总可捕量的制定 | 第51-52页 |
·配额的分配 | 第52-58页 |
·总商业可捕量 | 第52-53页 |
·配额分配对象 | 第53页 |
·配额的临时分配 | 第53页 |
·历史配额的回购 | 第53-54页 |
·个别可转让配额的初始分配 | 第54页 |
·申诉机制 | 第54-55页 |
·配额分配形式的转变 | 第55-56页 |
·新西兰对新纳入配额管理体系的渔业的配额分配 | 第56-58页 |
5 启示与结论 | 第58-62页 |
·启示 | 第58-61页 |
·管理区域的选择 | 第58-59页 |
·总可捕量的制定 | 第59-60页 |
·配额的分配 | 第60页 |
·配额的可转让性 | 第60-61页 |
·渔村配额或社区配额 | 第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