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耿庄村的发展概况 | 第9-11页 |
| ·本论题的研究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 第13-21页 |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 第13-17页 |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 ·我国己进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阶段 | 第16-17页 |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 第17-19页 |
| ·新农村建设的“20字”蓝图 | 第17-18页 |
| ·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任务 | 第18-19页 |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 第19-21页 |
| 3 耿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的构建 | 第21-35页 |
| ·耿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的思想基础 | 第21-25页 |
|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耿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 第21-23页 |
| ·科学发展观是耿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 ·以股份制为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 第25-27页 |
| ·耿庄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 第27-29页 |
| ·耿庄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 第29-32页 |
| ·耿庄村的新村建设 | 第29-30页 |
| ·耿庄村的学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30-31页 |
| ·突出老有所养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31-32页 |
| ·党政企“三位一体”的民主管理模式 | 第32-35页 |
| ·权力的获得 | 第32-33页 |
| ·“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的运作 | 第33-34页 |
| ·“三位一体”管理模式运作的效果及评价 | 第34-35页 |
| 4 耿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第35-40页 |
| ·党的领导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 第35-36页 |
| ·政府的支持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后盾 | 第36页 |
| ·因地制宜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立足点 | 第36-37页 |
| ·实现“四个文明”同步发展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 | 第37-38页 |
| ·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城镇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 第38-40页 |
|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构想 | 第40-60页 |
|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0-44页 |
| ·党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导地位的确立 | 第40页 |
| ·党和政府新农村建设主导地位实现的途径 | 第40-42页 |
| ·积极推动政府机构改革,保障党和政府新农村建设主导地位实现 | 第42-44页 |
| ·转变观念,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 第44-50页 |
| ·建立生态农业结构 | 第44-46页 |
| ·充分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 | 第46-47页 |
|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 | 第47页 |
| ·建设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47-48页 |
| ·关于建立“商品粮生产特区”的建议 | 第48-50页 |
| ·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 第50-52页 |
| ·立足地区和县域优势,培育专业化特色产业 | 第50-51页 |
| ·强化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中 | 第51页 |
| ·完善融资体制,解决资本短缺 | 第51-52页 |
| ·推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 第52页 |
| ·注重培育人力资本,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 第52-56页 |
| ·加强基础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 | 第52-53页 |
| ·积极进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 | 第53-54页 |
| ·重视道德和文化建设,塑造农村新风尚 | 第54-56页 |
| ·改善村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 第56-60页 |
| ·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 | 第56-58页 |
| ·构筑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安全网 | 第58-60页 |
| 6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