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3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32-44页 |
·国债、国债市场与流动性 | 第32-38页 |
·国债及其财政功能 | 第32-34页 |
·国债的金融功能与国债市场 | 第34-36页 |
·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内涵及其重要影响 | 第36-38页 |
·本文研究工作概述 | 第38-44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8-39页 |
·本文的研究范围与对象、理论与方法 | 第39-41页 |
·本文的研究框架和数据来源 | 第41-42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42-4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本文源起 | 第44-62页 |
·国外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特点 | 第44-52页 |
·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44-49页 |
·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的主线 | 第49-51页 |
·既有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 | 第51-52页 |
·国内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特点 | 第52-54页 |
·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的发展状况 | 第52-53页 |
·既有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 | 第53-54页 |
·文献阅读的启示及本文源起 | 第54-61页 |
·既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 第54-55页 |
·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面临的客观现实 | 第55-59页 |
·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的迫切性及出发点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中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测度指标 | 第62-86页 |
·金融市场及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内涵、维度与测度指标 | 第62-65页 |
·金融市场及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内涵 | 第62-63页 |
·流动性的维度与测度指标 | 第63-65页 |
·既有测度指标概述及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的构建 | 第65-75页 |
·既有的国债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 | 第65-69页 |
·既有国债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的特点及不足 | 第69-71页 |
·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的构建 | 第71-75页 |
·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的样本数据及初步分析 | 第75-85页 |
·流动性测度指标的样本数据来源 | 第75-79页 |
·流动性测度指标横截面数据的初步分析 | 第79-81页 |
·流动性测度指标时间序列数据的初步分析 | 第81-84页 |
·模型结果分析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品种结构与中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 第86-101页 |
·品种结构对流动性的影响及品种结构分析 | 第86-90页 |
·品种结构对流动性的影响 | 第86页 |
·中国国债市场的品种结构分析 | 第86-90页 |
·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基准国债效应 | 第90-93页 |
·基准国债效应的含义 | 第90-91页 |
·基准国债效应的数据选择与分析方法 | 第91页 |
·基准国债效应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91-93页 |
·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国债品种动态效应 | 第93-100页 |
·国债品种动态效应的含义 | 第93-94页 |
·面板数据模型概述 | 第94-95页 |
·国债品种动态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 | 第95-96页 |
·国债品种动态效应的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96-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投资者行为与中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 第101-121页 |
·投资者行为对流动性的影响及投资者行为分析 | 第101-103页 |
·投资者行为对流动性的影响 | 第101页 |
·中国国债市场的投资者行为分析 | 第101-103页 |
·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分析——新券效应 | 第103-108页 |
·新券效应的含义 | 第103-104页 |
·新券效应的数据选择与分析方法 | 第104-106页 |
·新券效应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6-108页 |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ARCH 效应 | 第108-120页 |
·投资者行为的“自我实现”特征与流动性的波动集聚性 | 第108-111页 |
·ARCH、GARCH 与EGARCH 模型概述 | 第111-112页 |
·国债市场流动性GARCH 模型与EGARCH 模型的构建 | 第112-114页 |
·ARCH 效应的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114-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六章 市场分割与中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 第121-138页 |
·市场微观结构对流动性的影响及中国国债市场的内部分割 | 第121-124页 |
·市场微观结构对流动性的影响 | 第121页 |
·中国国债市场的内部分割与微观结构差异比较 | 第121-124页 |
·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市场分割效应 | 第124-127页 |
·市场分割效应的含义 | 第124页 |
·市场分割效应的数据选择与分析方法 | 第124-125页 |
·市场分割效应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5-127页 |
·基于多元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跨市场互动效应 | 第127-137页 |
·跨市场互动效应的含义 | 第127-128页 |
·VAR 模型与平稳时间序列概述 | 第128-130页 |
·跨市场互动效应VAR 模型的构建 | 第130-133页 |
·跨市场互动效应VAR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133-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七章 资金因素与中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 第138-157页 |
·资金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及分类 | 第138-139页 |
·资金因素与流动性的关系 | 第138页 |
·与中国国债市场相关的不同资金因素 | 第138-139页 |
·关联市场资金因素对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 第139-149页 |
·引入国债回购交易额变量的GARCH 模型 | 第139-145页 |
·引入股票交易额变量的GARCH 模型 | 第145-149页 |
·宏观资金因素对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 第149-156页 |
·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与央行票据发行状况 | 第149-150页 |
·PDL 模型概述 | 第150-151页 |
·引入央行票据发行额变量的PDL-GARCH 模型 | 第151-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八章 中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溢价 | 第157-182页 |
·国债市场流动性溢价理论概述 | 第157-160页 |
·Amihud 和Mendelson 的观点 | 第157页 |
·交易成本贴现理论的严格推导 | 第157-159页 |
·国债市场流动性溢价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59-160页 |
·基于流动性差异与到期收益率差异的线性回归模型 | 第160-163页 |
·利率期限结构相同国债品种的选择与比较 | 第160-161页 |
·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 第161-162页 |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162-163页 |
·引入流动性变量的到期收益率GARCH 模型 | 第163-169页 |
·7 年期品种到期收益率的波动集聚性 | 第163-165页 |
·到期收益率GARCH 模型的构建 | 第165-166页 |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166-169页 |
·流动性与到期收益率互动关系VAR 模型 | 第169-180页 |
·7 年期品种流动性测度指标和到期收益率的平稳性 | 第169-170页 |
·流动性与到期收益率互动关系VAR 模型的构建 | 第170-175页 |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175-180页 |
·本章小结 | 第180-182页 |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182-191页 |
·本文所做工作与结论 | 第182-184页 |
·本文所做工作 | 第182-183页 |
·本文的结论 | 第183-184页 |
·本文的建议 | 第184-189页 |
·均衡发展上交所与银行间国债市场 | 第184-185页 |
·采用多指标方法更有利于流动性的度量与分析 | 第185-186页 |
·通过组合性措施改善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 | 第186-188页 |
·关注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溢价对投资风险的影响 | 第188-189页 |
·本文自我评价与展望 | 第189-191页 |
·本文自我评价 | 第189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2页 |
附录 | 第202-211页 |
附录1 跨市场互动效应VAR 模型 | 第202-206页 |
附录2 流动性与到期收益率互动关系VAR 模型 | 第206-211页 |
致谢 | 第211-2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