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48页 |
| ·激光多普勒雷达风场探测技术 | 第15-17页 |
| ·干涉法大气风场探测技术发展和国内外现状 | 第17-38页 |
| ·Fabry—Perot风场探测干涉仪的发展概述 | 第17-23页 |
| ·高分辨率多普勒成像仪(HRDI) | 第20-21页 |
| ·热层离子层中间层能量和动态研究多普勒干涉仪(TIDI) | 第21-23页 |
| ·迈克尔逊风场探测干涉仪的发展概述 | 第23-37页 |
| ·视场展宽迈克尔逊多普勒成像干涉仪 | 第23-33页 |
| ·空间外差光谱仪(SHS) | 第33-37页 |
| ·三种被动风场探测干涉仪的比较 | 第37-38页 |
| ·本文选题意义 | 第38-39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 第2章 被动法大气风场探测基础 | 第48-71页 |
| ·探测目标源的选择 | 第48-65页 |
| ·大气中的极光和气辉 | 第48-64页 |
| ·极光 | 第49-56页 |
| ·气辉 | 第56-64页 |
| ·谱线的选择原则 | 第64-65页 |
| ·大气的性质与谱线的关系 | 第65-69页 |
| ·谱线线型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 第65-67页 |
| ·力(密度)的分布与温度及高度的关系 | 第67-69页 |
| ·风场速度和谱线波长的关系 | 第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第3章 FABRY-PEROT干涉仪风场探测技术原理及仿真实现 | 第71-84页 |
| ·FABRY-PEROT风场探测干涉仪的观测基础 | 第71-74页 |
| ·爱里函数 | 第71-72页 |
| ·理想情况下风速的反演 | 第72-74页 |
| ·理想情况下温度的反演 | 第74页 |
| ·实际情况下温度和风速的反演 | 第74-77页 |
| ·响应函数 | 第74-76页 |
| ·多普勒温度和风速的反演 | 第76-77页 |
| ·FABRY-PEROT风场探测干涉仪探测器的实现形式 | 第77-80页 |
| ·FABRY-PEROT风场探测干涉仪系统模拟仿真 | 第80-81页 |
| ·干涉仪系统模拟 | 第80-81页 |
| ·环转线干涉系统模拟 | 第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第4章 迈克尔逊干涉仪风场探测技术原理及仿真实现 | 第84-111页 |
| ·大气温度和风速的反演 | 第84-92页 |
| ·不同线型理想情况下温度及风速的反演 | 第84-88页 |
| ·高斯线型 | 第84-86页 |
| ·洛伦兹线型 | 第86-87页 |
| ·佛克脱线型 | 第87-88页 |
| ·实际情况下的修正 | 第88-92页 |
| ·有效光程差 | 第88页 |
| ·干涉条纹的总相位 | 第88-89页 |
| ·装置的调制度 | 第89-92页 |
| ·视场展宽的实现 | 第92-100页 |
| ·视场展宽的实现 | 第92-100页 |
| ·视场补偿条件 | 第93-94页 |
| ·色补偿条件 | 第94-95页 |
| ·热补偿条件 | 第95页 |
| ·肖色差热补偿条件 | 第95-97页 |
| ·臂厚度计算 | 第97-98页 |
| ·补偿条件的验证 | 第98-100页 |
| ·小结 | 第100页 |
| ·四步法的实现 | 第100-104页 |
| ·原有四步进的实现方法分析 | 第100-102页 |
| ·动镜步进法及误差计算 | 第100-101页 |
| ·四分区镀膜法 | 第101-102页 |
| ·旋转偏振片法 | 第102页 |
| ·新提出的四步进实现方法 | 第102-104页 |
| ·改进的四步进法 | 第102-103页 |
| ·旋转镜法 | 第103页 |
| ·偏振阵列法 | 第103-104页 |
| ·小结 | 第104页 |
| ·迈克尔逊风场探测干涉仪系统模拟仿真 | 第104-108页 |
| ·干涉仪结构设计 | 第104-105页 |
| ·干涉结果模拟 | 第105-106页 |
| ·风速的反演及验证 | 第106-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 第5章 迈克尔逊风场探测干涉仪关键问题研究 | 第111-129页 |
| ·基准光程差选择原则 | 第111-115页 |
| ·调制度的限制 | 第111-113页 |
| ·相位的限制 | 第113-114页 |
| ·波长相近谱线的同相位的要求 | 第114-115页 |
| ·小结 | 第115页 |
| ·迈克尔逊风场探测干涉仪基准光程差及步长误差容限分析 | 第115-121页 |
| ·误差产生机理分析 | 第115-116页 |
| ·基准光程差误差容限分析 | 第116-117页 |
| ·步长误差容限分析 | 第117-120页 |
| ·总结 | 第120页 |
| ·讨论 | 第120-121页 |
| ·调制度不确定度与温度不确定度的关系 | 第121-127页 |
| ·温度不确定度的推导 | 第121-123页 |
| ·温度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拟计算 | 第123-126页 |
| ·装置调制度的不确定度 | 第123-124页 |
| ·探测器噪声引起的发射线的表观调制度的不确定度 | 第124页 |
| ·调制度不确定度的模拟计算 | 第124-126页 |
| ·讨论提高温度测试精度的方法 | 第126页 |
| ·小结 | 第126-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 第6章 基于偏振阵列的偏振迈克尔逊风场探测干涉仪 | 第129-138页 |
| ·偏振阵列 | 第129-130页 |
| ·基于偏振阵列的偏振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 | 第130-131页 |
| ·偏振态分析 | 第131-134页 |
| ·仿真结果及数据处理 | 第134-137页 |
| ·结论 | 第1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7-138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8-141页 |
| ·论文工作和创新点总结 | 第138-140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40-141页 |
| 博士期间发表或收录文章目录 | 第141-142页 |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