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盾构隧道地震响应分析及抗减震措施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33页
   ·引言第13-14页
   ·盾构隧道地震响应特征及抗震分析要点第14-16页
   ·盾构隧道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概述第16-28页
     ·反应位移法第17-20页
     ·动力有限元法第20-26页
     ·其它分析方法第26-28页
   ·武汉长江隧道工程概况第28-32页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第32-33页
第2章 工程场地地震响应分析第33-58页
   ·引言第33-34页
   ·计算原理与方法第34-38页
   ·室内试验及土动力学参数第38-41页
   ·典型计算断面第41-46页
     ·江北岸计算断面第41-42页
     ·江南岸计算断面第42-44页
     ·联络通道位置断面第44-46页
   ·地震动输入第46-49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49-56页
     ·江北岸计算断面第49-52页
     ·江南岸计算断面第52-54页
     ·联络通道位置断面第54-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3章 盾构隧道动力有效应力分析方法研究第58-91页
   ·引言第58页
   ·Biot动力固结方程及数值算法第58-67页
     ·Biot动力固结方程第59-61页
     ·Biot方程的有限元数值算法第61-62页
     ·耦合场分割算法第62-67页
   ·扩散方程解法及其在有限元软件中的实现第67-73页
     ·结构—温度耦合场控制方程第67-69页
     ·微分方程对比研究第69-71页
     ·算例分析第71-73页
   ·耦合场分割算法及其在有限元软件中的实现第73-85页
     ·单步预测分割算法第73-78页
     ·多步迭代分割算法第78-79页
     ·算例分析(一)第79-83页
     ·算例分析(二)第83-85页
   ·武汉长江隧道抗震稳定性动力有效应力分析第85-90页
     ·土的本构模型及计算参数第86-87页
     ·振动孔压模式第87-88页
     ·有限元计算模型第88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88-90页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4章 盾构隧道横向地震响应分析方法研究第91-120页
   ·引言第91-92页
   ·有限元模型及计算参数第92-99页
     ·有限元模型第92-95页
     ·多次透射边界条件第95-98页
     ·计算参数第98-99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99-110页
     ·重力作用下静力分析第100-102页
     ·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分析第102-110页
     ·小结第110页
   ·盾构隧道抗减震措施研究第110-118页
     ·管片横向接头刚度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第111-112页
     ·管片环间接头刚度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第112-114页
     ·管片厚度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第114-115页
     ·地基加固处理的减震效果研究第115-118页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5章 盾构隧道纵向地震响应分析方法研究第120-138页
   ·引言第120-121页
   ·响应位移法第121-130页
     ·地震动输入参数第122-126页
     ·结构模型及参数第126-127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127-130页
   ·简化动力有限元法第130-137页
     ·计算模型第131-132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132-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第6章 联络通道地震响应特性研究第138-163页
   ·引言第138-139页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139-141页
   ·横向激振工况第141-154页
     ·位移分布第142-143页
     ·盾构隧道应力增量第143-147页
     ·联络通道应力增量第147-148页
     ·联络通道内力增量第148-151页
     ·接头内力增量第151-153页
     ·小结第153-154页
   ·纵向激振工况第154-159页
     ·位移分布第154-155页
     ·盾构隧应力增量第155-156页
     ·联络通道应力增量第156页
     ·联络通道内力增量第156-158页
     ·接头内力增量第158页
     ·小结第158-159页
   ·接头参数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第159-160页
   ·地基加固的减震效果研究第160-161页
   ·本章小结第161-16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63-166页
   ·结论第163-164页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第164-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5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高技术产业化融资研究
下一篇:XUL编辑器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