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Ⅰ 引言 | 第11-13页 |
| Ⅱ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Ⅲ 英语阅读的本质分析 | 第17-23页 |
| ·英语阅读的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 ·英语阅读理论 | 第18-20页 |
| ·英语阅读的策略 | 第20页 |
| ·英语阅读过程的对立统一关系 | 第20-23页 |
| ·微观与宏观 | 第20-21页 |
| ·言内与言外 | 第21页 |
| ·输入与输出 | 第21页 |
| ·内容与形式 | 第21-22页 |
| ·课内与课外 | 第22-23页 |
| Ⅳ 阅读教学的现状剖析 | 第23-28页 |
| ·阅读教学三大误区 | 第23-24页 |
| ·重词汇积累,轻句法分析 | 第23页 |
| ·重阅读数量,轻读后心得 | 第23-24页 |
| ·重技巧点拨,轻实践感悟 | 第24页 |
| ·课堂教学的三大缺陷 | 第24-25页 |
| ·语言学习活动被外化(形式化) | 第24页 |
| ·深层内涵知识被弱化 | 第24-25页 |
| ·媒体辅助教学被强化 | 第25页 |
| ·阅读实施的三大不足 | 第25-28页 |
| ·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25-26页 |
| ·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 第26页 |
| ·没有完全确立学生的文化意识 | 第26-28页 |
| Ⅴ 文化教学的初步探析 | 第28-36页 |
| ·语言、文化密不可分 | 第28-31页 |
|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反映 | 第28-29页 |
| ·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和根基 | 第29-30页 |
| ·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 | 第30-31页 |
| ·文化知识必不可少 | 第31-34页 |
| ·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 第31-32页 |
| ·文化知识的积累 | 第32-33页 |
| ·文化知识的局限 | 第33-34页 |
| ·文化教学的兴起 | 第34-36页 |
| ·文化教学的渊源 | 第34页 |
| ·文化教学的内涵 | 第34-35页 |
| ·文化教学的地位 | 第35-36页 |
| Ⅵ 英语国家文化的效能解析 | 第36-43页 |
| ·英语国家文化的具体作用 | 第36-37页 |
| ·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 第36页 |
| ·提升学生的能力结构 | 第36-37页 |
| ·增强学生的社会文化领悟力 | 第37页 |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37页 |
| ·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影响 | 第37-43页 |
| ·阅读的份量举足轻重 | 第37-38页 |
| ·文化差异的影响随处可见 | 第38-39页 |
| ·英语国家文化的现实影响 | 第39-43页 |
| Ⅶ 文化习得的策略导析 | 第43-54页 |
|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 第43-47页 |
| ·明确新课标的总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文化教学 | 第43-44页 |
| ·明确两类文化知识,确立不同语言学习阶段的侧重点 | 第44-46页 |
| ·明确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培养学生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46-47页 |
| ·阅读教学中的文化习得 | 第47-50页 |
|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 第47-48页 |
| ·利用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学途径 | 第48-49页 |
| ·选修英美文学欣赏 | 第49-50页 |
| ·文化习得的操作途径 | 第50-54页 |
| ·角色扮演法 | 第50页 |
| ·渗透法 | 第50-51页 |
| ·增补法 | 第51页 |
| ·比较法 | 第51-52页 |
| ·讨论法 | 第52页 |
| ·标题探究法 | 第52-54页 |
| Ⅷ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