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差下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 ·温差电的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 ·温差发电的特点 | 第12-13页 |
| ·温差发电的应用 | 第13-15页 |
| ·现阶段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热电效应及优值系数 | 第19-25页 |
| ·热电基本效应 | 第19-23页 |
| ·塞贝克效应 | 第19-20页 |
| ·珀尔帖效应 | 第20-21页 |
| ·汤姆逊效应 | 第21页 |
| ·焦耳效应 | 第21-22页 |
| ·傅立叶效应 | 第22页 |
| ·热电效应的相互关系 | 第22-23页 |
| ·热电材料的优值系数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半导体温差发电的性能参数 | 第25-31页 |
| ·温差发电的输出功率 | 第25-26页 |
| ·温差发电的工作效率 | 第26-28页 |
| ·温差发电的火用效率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4章 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的性能分析 | 第31-48页 |
| ·单级温差发电模块 | 第31-40页 |
| ·温差电偶臂的几何尺寸 | 第32-33页 |
| ·接触效应 | 第33-37页 |
| ·汤姆逊效应的影响 | 第37-40页 |
| ·二级温差发电模块 | 第40-47页 |
| ·理论模型 | 第40-42页 |
| ·性能参数 | 第42-44页 |
| ·性能优化分析 | 第44-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半导体温差发电器中的熵产 | 第48-59页 |
| ·熵产最小化方法 | 第48-49页 |
| ·热力学基本定律 | 第49页 |
| ·温差发电器中的熵产 | 第49-57页 |
| ·内部不可逆外部可逆模型中的熵产 | 第49-53页 |
| ·内部可逆外部不可逆模型中的熵产 | 第53-55页 |
| ·内部、外部均不可逆模型中的熵产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6章 半导体温差发电的实验研究 | 第59-69页 |
| ·实验系统的设计 | 第59-63页 |
| ·发电模块的布置 | 第59-60页 |
| ·实验系统的组成 | 第60-61页 |
| ·热端和冷端 | 第61页 |
| ·接触面 | 第61-62页 |
| ·测量仪表 | 第62页 |
| ·发电模块的选择 | 第62-63页 |
| ·测试参数及方法 | 第63-64页 |
| ·温度的测量 | 第63-64页 |
| ·输出功率的测量 | 第64页 |
| ·输入功率的测量 | 第64页 |
|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4-68页 |
| ·输出电压随负载电阻的变化 | 第64-65页 |
| ·输出功率随负载电阻的变化 | 第65-66页 |
| ·工作效率和(火用)效率随负载电阻的变化 | 第66-67页 |
| ·工作效率和(火用)效率随温差的变化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9-72页 |
| ·工作内容总结 | 第69-70页 |
|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