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电子合同中未成年人缔约能力的界定 | 第10-21页 |
| (一) 未成年人缔约能力制度概述 | 第11-15页 |
| 1、大陆法系国家未成年人缔约能力制度 | 第12-13页 |
| 2、英美法系国家未成年人缔约能力制度 | 第13-14页 |
| 3、我国未成年人缔约能力制度 | 第14-15页 |
| (二) 电子合同对传统未成年人缔约能力制度的冲击 | 第15-21页 |
| 1、电子合同的定义和特点 | 第15-18页 |
| 2、电子合同对传统未成年人缔约能力制度的冲击 | 第18-19页 |
| 3、法学理论界部分学者的观点 | 第19-20页 |
| 4、本文的观点 | 第20-21页 |
| 二、未成年人订立的电子合同的效力 | 第21-27页 |
| (一) 两大法系对未成年人订立的合同效力的比较分析 | 第21-23页 |
| 1、未成年人签订的有效合同 | 第21-22页 |
| 2、未成年人订立的无效合同 | 第22页 |
| 3、未成年人订立的可撤销的合同 | 第22页 |
| 4、未成年人订立的效力待定的合同 | 第22-23页 |
| (二) 我国民法对电子合同效力的一般规定 | 第23-24页 |
| (三) 关于未成年人电子合同效力的争议 | 第24-27页 |
| 1、国内外对未成年人电子合同效力的争议 | 第24-27页 |
| 2、本文的观点 | 第27页 |
| 三、未成年人电子欺诈订约问题 | 第27-37页 |
| (一) 未成年人电子欺诈订约的几种形态 | 第27-28页 |
| (二) 欺诈订约情形下合同效力认定的特殊性 | 第28页 |
| (三) 几种欺诈形态下合同的效力分析 | 第28-32页 |
| 1、未成年人利用虚假身份注册订立的电子合同效力的认定 | 第28-31页 |
| 2、未成年人冒用他人名义订立的合同的效力分析 | 第31-32页 |
| (四) 未成年人电子欺诈订约的法律救济 | 第32-37页 |
| 1、未成年人电子欺诈订约的法律救济原则 | 第32-34页 |
| 2、未成年人电子欺诈订约的法律救济措施 | 第34-36页 |
| 3、未成年人电子欺诈订约的损害赔偿 | 第36-37页 |
| 四、完善中国未成年人电子缔约能力制度的建议 | 第37-44页 |
| (一) 我国法律关于未成年人缔约能力制度的规定存在诸多缺陷 | 第37-40页 |
| (二) 相关立法建议 | 第40-44页 |
| 1、在一定范围内赋予未成年人缔结电子合同的能力并明确其效力 | 第40-41页 |
| 2、明确未成年人电子欺诈订约的法律救济规则 | 第41-42页 |
| 3、促进电子签名和电子认证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并完善相关立法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详细摘要 | 第47-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