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兰坪盆地中北部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地质条件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7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 ·“三江”地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15页 |
| ·工作概况及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32页 |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7-18页 |
| ·区域地层 | 第18-22页 |
| ·元古界 | 第18页 |
| ·古生界 | 第18-19页 |
| ·中生界 | 第19-22页 |
| ·新生界 | 第22页 |
| ·区域构造 | 第22-29页 |
| ·区域断裂构造 | 第22-24页 |
| ·兰坪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 第24-27页 |
| ·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历史 | 第27-29页 |
| ·构造-岩浆岩带 | 第29-32页 |
| ·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岩 | 第29-30页 |
| ·新生代火成岩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兰坪盆地典型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 第32-53页 |
|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及成矿分带概述 | 第32-33页 |
| ·兰坪盆地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 | 第33-53页 |
| ·西矿带典型矿床 | 第34-42页 |
| ·东矿带典型矿床 | 第42-51页 |
| ·兰坪盆地成矿期的划分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矿床同位素及元素地球化学组成 | 第53-68页 |
| ·矿床硫同位素特征 | 第53-57页 |
| ·矿床铅同位素组成及特征 | 第57-60页 |
| ·矿床稀土元素特征 | 第60-65页 |
| ·矿床微量元素特征 | 第65-68页 |
| 第五章 兰坪盆地成矿流体特征 | 第68-102页 |
|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一般特征 | 第68-73页 |
| ·各矿床(点)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 | 第73-76页 |
|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 | 第76-81页 |
| ·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 | 第76-78页 |
| ·流体包裹体的液相成分 | 第78-81页 |
| ·流体包裹体的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 第81-88页 |
| ·流体包裹体的稀土元素特征 | 第81-86页 |
| ·流体包裹体的微量元素特征 | 第86-88页 |
| ·流体包裹体的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88-93页 |
| ·氢、氧同位素组成及演化 | 第90-92页 |
| ·碳同位素组成及演化 | 第92-93页 |
|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第93-97页 |
| ·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的估算 | 第93-94页 |
| ·成矿流体的酸碱度(pH 值) | 第94-96页 |
| ·成矿流体的氧化还原电位(Eh 值) | 第96-97页 |
| ·流体通道及流体系统 | 第97-98页 |
| ·小结 | 第98-102页 |
| 第六章 兰坪盆地成矿控矿条件综合分析 | 第102-119页 |
| ·兰坪盆地金属成矿作用的基本特点 | 第102-108页 |
| ·成矿大地构造环境 | 第102-103页 |
| ·成矿时代 | 第103-105页 |
| ·矿床产出特点及成因类型 | 第105-108页 |
| ·矿床区域分布的分带性 | 第108页 |
| ·东、西矿带的对比及矿床分带的原因 | 第108-112页 |
| ·东、西矿带的异同点 | 第108-109页 |
| ·造成矿床分带的可能原因 | 第109-112页 |
| ·兰坪盆地的区域控矿因素 | 第112-115页 |
| ·区域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 第112-113页 |
| ·区域地层及沉积作用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 第113-114页 |
| ·区域岩浆作用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 ·深部壳幔结构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 第115页 |
| ·兰坪盆地的区域成矿模型 | 第115-119页 |
| ·成矿元素的迁移和沉淀 | 第115-117页 |
| ·区域成矿模型 | 第117-119页 |
| 结语 | 第119-121页 |
| 1、结论 | 第119-120页 |
| 2、存在问题 | 第120-121页 |
| 致谢 | 第121-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 附录 1: | 第127-134页 |
| 附录 2: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