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0页 |
一、单位犯罪主体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10-16页 |
(一) 单位犯罪的概念谈起 | 第10-11页 |
(二) 单位犯罪主体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 第11-16页 |
1、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构成要素 | 第12-13页 |
2、单位犯罪主体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 第13-16页 |
二、单位犯罪主体的结构形式 | 第16-22页 |
(一) 刑法理论界的不同观点概述 | 第16-18页 |
(二) 对单位犯罪主体结构形式的分析 | 第18-20页 |
(三) 单位内部自然人地位的进一步理解 | 第20-21页 |
1、单位中特定自然人具备负刑事责任的社会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功利主义的考虑是单位犯罪中自然人承担刑事责任的重要原因 | 第21页 |
(四) 单位犯罪是“一个犯罪,一个犯罪主体,一个刑事责任主体,两个受刑载体” | 第21-22页 |
三、单位犯罪主体资格的认定 | 第22-27页 |
(一) 单位犯罪主体认定过程中的一个误区: 单位犯罪即为法人犯罪 | 第22-23页 |
(二) 认定单位犯罪主体的原则与标准 | 第23页 |
(三) 私营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 第23-26页 |
(四) 国家机关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 第26-27页 |
四、单位犯罪主体资格的司法否定 | 第27-31页 |
(一) 单位犯罪主体资格司法否定的法理基础 | 第27-28页 |
(二) 单位犯罪主体资格司法否定的现实诱因 | 第28-29页 |
(三) 单位犯罪主体资格否定的具体情 | 第29-30页 |
(四) 一人公司的合法存在对单位(公司)犯罪主体人格否认制度的挑战 | 第30-31页 |
五、单位犯罪主体的立法不足与完善 | 第31-36页 |
(一) 立法应当对单位犯罪和单位犯罪的主体加以明确的界定 | 第31-33页 |
1、刑法本身对单位犯罪的认定标准没有明确的界定 | 第32页 |
2、刑法应进一步界定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 | 第32-33页 |
(二) 应当否定“国家机关”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资格 | 第33-34页 |
(三) 完善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刑罚体制 | 第34-36页 |
1、刑法对单位犯罪处罚规定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 第34页 |
2、对单位犯罪主体处罚体制的完善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