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论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合同诈骗罪能否由间接故意构成 | 第10-16页 |
一、理论纷争 | 第10-11页 |
(一) 肯定说 | 第10-11页 |
(二) 否定说 | 第11页 |
二、笔者的观点 | 第11-14页 |
三、对特殊情况的认定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界定 | 第16-29页 |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含义 | 第16-20页 |
(一) 刑法上的“非法占有”与民法上的“非法占有”辨析 | 第16-17页 |
(二) 关于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不同观点及笔者的看法 | 第17-20页 |
二、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 第20-29页 |
(一) 对现有几种认定标准的评析 | 第20-21页 |
(二) 关于“非法占有目的”认定标准的再讨论 | 第21-29页 |
第三部分 合同诈骗罪的既未遂问题 | 第29-34页 |
一、合同诈骗罪是否存在未遂 | 第29-30页 |
二、合同诈骗罪既遂的认定 | 第30-34页 |
(一) 认定标准 | 第30-31页 |
(二) 具体认定 | 第31-34页 |
第四部分 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34-45页 |
一、合同诈骗罪的数额与定罪 | 第34-40页 |
(一) 一般情况下合同诈骗罪定罪的数额标准 | 第34-37页 |
(二) 特殊情况下合同诈骗定罪的数额标准 | 第37-40页 |
二、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 | 第40-45页 |
(一) 主观目的不同 | 第41-42页 |
(二) 履约能力不同 | 第42页 |
(三) 客观表现不同 | 第42-43页 |
(四) 行为人签订合同后的态度不同 | 第43页 |
(五) 法律后果不同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