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页 |
| 一、绪论 | 第9-12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二)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逻辑框架 | 第10-11页 |
| (三)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 二、欠发达地区发展理论 | 第12-24页 |
| (一) 欠发达地区的内涵 | 第12-14页 |
| 1、“欠发达”的界定 | 第12页 |
| 2、欠发达与发达的划分标准 | 第12-13页 |
| 3、欠发达地区的主要经济社会特征 | 第13-14页 |
| (二) 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若干理论观点 | 第14-21页 |
| 1、经济开发的资本形成理论 | 第14-16页 |
| 2、经济开发的空间顺序理论 | 第16-19页 |
| 3、经济开发的产业顺序理论 | 第19-20页 |
| 4、其他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 (三) 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借鉴 | 第21-24页 |
| 1、美国政府对后进地区的扶持政策 | 第21-22页 |
| 2、对我国开发西部的借鉴意义 | 第22-24页 |
| 三、新时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 第24-35页 |
| (一)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主要指标分析 | 第24-29页 |
| 1、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第24页 |
| 2、主要指标分析 | 第24-29页 |
| (二) 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的成因分析 | 第29-31页 |
| 1、生产力布局:计划色彩浓厚,适应性差,缺乏竞争力 | 第29页 |
| 2、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比重偏大,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缺乏生机与活力 | 第29-30页 |
| 3、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低,经济关联度差,比较效益难以发挥 | 第30页 |
| 4、投资结构:国家投资比重大,自筹资金能力弱,可利用资金不足 | 第30页 |
| 5、企业结构:大型企业少,小型企业多,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 第30页 |
| 6、城镇结构:二级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滞后 | 第30-31页 |
| (三) 新时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面临的新形势 | 第31-32页 |
| 1、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及实践 | 第31页 |
| 2、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 | 第31页 |
| 3、东部地带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空间转移 | 第31-32页 |
| (四) 新时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32-35页 |
| 1、打破传统观念,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 | 第32页 |
| 2、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建立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 | 第32-33页 |
| 3、发挥区域优势,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 第33页 |
| 4、提高筹资能力,建立良性的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机制 | 第33-34页 |
| 5、发展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 | 第34页 |
| 6、加快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 第34-35页 |
| 四、新时期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 第35-53页 |
| (一) 南充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第35-39页 |
| 1、纵向比较分析:南充市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36-38页 |
| 2、横向比较分析:区域内外经济发展比较 | 第38-39页 |
| (二) 南充市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 第39-42页 |
| 1、优势(S-Strengths) | 第39-40页 |
| 2、劣势(W-Weaknesses) | 第40-41页 |
| 3、机遇(O-Opportunities) | 第41页 |
| 4、挑战(T-Threats) | 第41-42页 |
| (三) 新时期南充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 第42-43页 |
| 1、总体目标定位 | 第42页 |
| 2、“十一五”具体目标 | 第42-43页 |
| (四) 新时期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 第43-45页 |
| 1、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 第43-44页 |
| 2、实现“三大突破”,建设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 第44页 |
| 3、以人为本,推进和谐南充建设 | 第44-45页 |
| 4、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 第45页 |
| (五) 新时期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 第45-53页 |
| 1、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 第45-47页 |
| 2、发展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工业企业 | 第47-48页 |
| 3、积极引导资源整合,振兴丝绸产业 | 第48-49页 |
| 4、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县域农村经济发展 | 第49-51页 |
| 5、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壮大第三产业 | 第51页 |
| 6、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构建和谐南充 | 第51-52页 |
| 7、改变投资软环境,促进南充产业发展 | 第52-53页 |
| 五、小结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