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豆杉优树选择及子代测定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7页 |
| ·南方红豆杉自然分布 | 第11页 |
| ·中国分布 | 第11页 |
| ·福建分布 | 第11页 |
| ·紫杉醇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紫杉醇全合成 | 第11页 |
| ·紫杉醇半合成 | 第11页 |
| ·遗传转化 | 第11-12页 |
| ·微生物生产 | 第12页 |
| ·细胞培养 | 第12-13页 |
| ·基因工程 | 第13页 |
| ·紫杉醇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 第13-15页 |
| ·优树选择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子代测定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 ·紫杉醇及其衍生物提取与测定 | 第17-18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 ·实验设计 | 第17页 |
| ·原料提取 | 第17-18页 |
| ·优树选择 | 第18-19页 |
| ·材料来源与加工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基因库建设 | 第19-20页 |
| ·试验地自然地概况 | 第20页 |
| ·材料来源 | 第20页 |
| ·子代测定 | 第20-21页 |
| ·材料 | 第20页 |
|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 ·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47页 |
| ·紫杉醇及其生物合成前提物的提取与测定 | 第21-32页 |
| ·紫杉醇提取与测定 | 第21-23页 |
| ·10—去乙酰巴卡亭—Ⅲ提取与测定 | 第23-25页 |
| ·巴卡亭—Ⅲ提取与测定 | 第25-27页 |
| ·三尖杉宁碱提取与测定 | 第27-30页 |
| ·不同部位紫杉烷类含量分析 | 第30页 |
| ·各优树一年生枝叶药用成分分析 | 第30-32页 |
| ·药用型南方红豆杉优良家系聚类分析 | 第32页 |
| ·优树选择 | 第32-37页 |
| ·紫杉醇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5页 |
| ·药用型南方红豆杉选择标准制定 | 第35-36页 |
| ·优树复选结果 | 第36-37页 |
| ·基因库建设 | 第37-42页 |
| ·无性系基因库 | 第37-40页 |
| ·种质基因库 | 第40-42页 |
| ·半同胞家系苗期区域子代测定 | 第42-47页 |
| ·各试验点子代林紫杉醇含量测定 | 第43页 |
| ·各试验点处理比较试验的方差分析 | 第43-44页 |
| ·家系间紫杉醇含量的多重比较 | 第44-45页 |
| ·两区域试验联合方差分析 | 第45页 |
| ·基因主效应分析 | 第45页 |
| ·地点效应分析 | 第45-46页 |
| ·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 | 第46-47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7-51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南方红豆杉紫杉烷提取测定简易方法 | 第47页 |
| ·南方红豆杉药用成份分析 | 第47-48页 |
| ·南方红豆杉优树选择 | 第48页 |
| ·南方红豆杉优良材料保存 | 第48页 |
| ·南方红豆杉优树子代测定 | 第48-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紫杉烷提取测定方法 | 第49页 |
| ·优树选择方法 | 第49页 |
| ·基因库建设 | 第49-50页 |
| ·子代测定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附图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