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29页 |
1.奶牛酮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0-11页 |
2.奶牛酮病的病因研究 | 第11-12页 |
3.奶牛酮病的生化机理调控 | 第12-14页 |
4.能量负平衡与脂肪调控的研究 | 第14-17页 |
5.围产期内泌调节机制的研究 | 第17-21页 |
6.免疫功能与抗氧化机能的研究 | 第21-22页 |
7.奶牛酮病各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22-23页 |
8.奶牛酮病生化指标研究 | 第23-24页 |
9.奶牛酮病的诊断研究 | 第24-25页 |
10.奶牛酮病的防治研究 | 第25-28页 |
11.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29-39页 |
·材料 | 第29-31页 |
·实验设计 | 第29页 |
·实验奶牛及其饲料配方 | 第29-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0-31页 |
·诊断试剂盒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8页 |
·邻甲苯胺法 | 第31页 |
·水杨醛比色法 | 第31-32页 |
·香草醛比色法 | 第32页 |
·双缩尿标化法 | 第32-33页 |
·溴甲酚绿法 | 第33页 |
·重氮显色法 | 第33-34页 |
·赖氏法测定AST | 第34页 |
·赖氏法测定ALT | 第34-35页 |
·放射免疫法测定GH | 第35-36页 |
·放射免疫法测定PRL | 第36-37页 |
·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 | 第37页 |
·硫酸亚铁磷钼蓝比色法 | 第37-38页 |
·电阻抗法 | 第38页 |
·瑞氏染色法 | 第38页 |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39-53页 |
·分娩前后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动态检测结果 | 第39-43页 |
·奶牛个体间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 第43-46页 |
·血液生化指标与血酮、血糖和总脂的相关系数 | 第46-47页 |
·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血酮、血糖及总脂的动态变化 | 第47-48页 |
·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肝功能的动态变化 | 第48-50页 |
·亚临床酮病奶牛的钙和磷的动态变化 | 第50-51页 |
·亚临床酮病奶牛的GH和PRL的动态变化 | 第51页 |
·亚临床酮病奶牛的RBC、WBC、PMN及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 | 第51-53页 |
三、讨论 | 第53-61页 |
·血糖、血酮和总脂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 | 第53-57页 |
·肝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受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GH和PRL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第58-59页 |
·钙磷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第59-60页 |
·造血及免疫机能的影响因素 | 第60-61页 |
四、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