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论文正文:河南食管癌高发区人群SCCA1、Prx1表达 | 第1-41页 |
Ⅰ.1 前言 | 第14-16页 |
Ⅰ.2 材料和方法 | 第16-19页 |
Ⅰ.2.1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Ⅰ.2.2 随访结果 | 第17页 |
Ⅰ.2.3 组织处理 | 第17页 |
Ⅰ.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17页 |
Ⅰ.2.5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Ⅰ.2.6 实验步骤 | 第17-18页 |
Ⅰ.2.7 对照 | 第18页 |
Ⅰ.2.8 免疫组化阳性判定标准 | 第18页 |
Ⅰ.2.9 统计学分析 | 第18-19页 |
Ⅰ.3 实验结果 | 第19-31页 |
Ⅰ.3.1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期 | 第19页 |
Ⅰ.3.2 SCCA1免疫组化结果 | 第19-22页 |
Ⅰ.3.3 Prx1免疫组化结果 | 第22-24页 |
Ⅰ.3.4 Cox模型逐步回归分析 | 第24-25页 |
Ⅰ.3.5 筛选建立多因素分级的指标 | 第25-26页 |
Ⅰ.3.6 多因素分级评分标准 | 第26页 |
Ⅰ.3.7 多因素分级结果 | 第26-28页 |
Ⅰ.3.8 多因素分级与临床TNM分期比较 | 第28-31页 |
Ⅰ.4 讨论 | 第31-35页 |
Ⅰ.4.1 SCCA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 第31-32页 |
Ⅰ.4.2 Prx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 第32-34页 |
Ⅰ.4.3 多因素分级的建立及其在预后研究中的意义 | 第34-35页 |
Ⅰ.5 小结 | 第35-36页 |
Ⅰ.6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Ⅰ.7 附图 | 第40-41页 |
Ⅱ 综述:Peroxiredoxin家族及其作用 | 第41-57页 |
Ⅱ.1 Peroxiredoxin基因家族 | 第41-42页 |
Ⅱ.2 Peroxiredoxin基因家族的基因组结构 | 第42-44页 |
Ⅱ.3 Peroxiredoxin蛋白的功能 | 第44-49页 |
Ⅱ.4 Peroxiredoxin与肿瘤 | 第49-50页 |
Ⅱ.5 展望 | 第50页 |
Ⅱ.6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Ⅲ 中英文缩写词 | 第57-58页 |
Ⅳ 附录 | 第58-61页 |
Ⅳ.1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摘要 | 第58-60页 |
Ⅳ.2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0-61页 |
Ⅴ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