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可生存网络服务模型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14页
   ·网络安全研究的发展与现状第8-10页
   ·网络可生存性技术研究现状第10-12页
     ·可生存性理论研究现状第10-11页
     ·可生存性应用研究现状第11-12页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2-14页
     ·课题背景第12-13页
     ·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2章 可生存性理论研究第14-22页
   ·可生存性的定义第14-15页
   ·可生存性的特征第15-17页
   ·可生存性与其他安全概念的区别第17-18页
   ·可生存性度量标准第18-19页
   ·学术界对可生存性的共识第19-20页
   ·可生存性研究的发展方向第20-21页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可生存性系统的实现方法第22-28页
   ·重新设计方法第22-25页
     ·需求分析第22-23页
     ·体系结构设计第23-25页
   ·基于可生存性增强的可生存系统设计方法第25-26页
   ·两种实现方法的对比分析第26-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4章 可生存性服务模型设计与分析第28-42页
   ·常见网络服务模型的局限性第28-30页
   ·可能采用的生存性技术第30-35页
     ·冗余、异构技术第30-31页
     ·入侵检测技术第31页
     ·完整性验证技术第31页
     ·自动响应技术第31-33页
     ·重配置技术第33-35页
     ·自适应技术第35页
   ·一种新的可生存网络服务模型第35-38页
   ·新模型的可生存能力分析第38-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5章 可生存性服务模型模块的分析与设计第42-57页
   ·检测子系统设计与分析第42-50页
     ·检测子系统的功能第42页
     ·检测子系统的设计原则第42-44页
     ·检测子系统的体系结构第44-46页
     ·检测子系统的模块第46-50页
     ·检测节点分析第50页
   ·代理的设计与分析第50-56页
     ·代理的结构第50-51页
     ·主代理的功能与工作过程第51-53页
     ·Peer监测模块第53页
     ·报警管理/响应中心第53-54页
     ·关于主代理的选举第54-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用地价格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与房地产的联合开发策略研究--以广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