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生存网络服务模型研究
第1章 绪论 | 第1-14页 |
·网络安全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第8-10页 |
·网络可生存性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可生存性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可生存性应用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可生存性理论研究 | 第14-22页 |
·可生存性的定义 | 第14-15页 |
·可生存性的特征 | 第15-17页 |
·可生存性与其他安全概念的区别 | 第17-18页 |
·可生存性度量标准 | 第18-19页 |
·学术界对可生存性的共识 | 第19-20页 |
·可生存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可生存性系统的实现方法 | 第22-28页 |
·重新设计方法 | 第22-25页 |
·需求分析 | 第22-23页 |
·体系结构设计 | 第23-25页 |
·基于可生存性增强的可生存系统设计方法 | 第25-26页 |
·两种实现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可生存性服务模型设计与分析 | 第28-42页 |
·常见网络服务模型的局限性 | 第28-30页 |
·可能采用的生存性技术 | 第30-35页 |
·冗余、异构技术 | 第30-31页 |
·入侵检测技术 | 第31页 |
·完整性验证技术 | 第31页 |
·自动响应技术 | 第31-33页 |
·重配置技术 | 第33-35页 |
·自适应技术 | 第35页 |
·一种新的可生存网络服务模型 | 第35-38页 |
·新模型的可生存能力分析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可生存性服务模型模块的分析与设计 | 第42-57页 |
·检测子系统设计与分析 | 第42-50页 |
·检测子系统的功能 | 第42页 |
·检测子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42-44页 |
·检测子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44-46页 |
·检测子系统的模块 | 第46-50页 |
·检测节点分析 | 第50页 |
·代理的设计与分析 | 第50-56页 |
·代理的结构 | 第50-51页 |
·主代理的功能与工作过程 | 第51-53页 |
·Peer监测模块 | 第53页 |
·报警管理/响应中心 | 第53-54页 |
·关于主代理的选举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