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五苓散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 ·文献收录范围 | 第10-11页 |
| ·书籍类文献 | 第10页 |
| ·期刊类文献 | 第10-1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1-22页 |
| ·医案采集 | 第11-12页 |
| ·医案纳入标准 | 第11页 |
| ·医案排除标准 | 第11页 |
| ·文献检索方法 | 第11-12页 |
| ·手工检索 | 第11页 |
| ·计算机检索 | 第11-12页 |
| ·医案收录情况 | 第12页 |
| ·数据建库 | 第12-19页 |
| ·数据的预处理 | 第12-18页 |
| ·医家所处朝代的规范 | 第13页 |
| ·主症的规范 | 第13-14页 |
| ·诊断(病名)的规范 | 第14页 |
| ·病机、治法的规范 | 第14页 |
| ·药物的规范 | 第14-15页 |
| ·剂量规范 | 第15-16页 |
| ·服药剂数的规范 | 第16页 |
| ·疗效规范 | 第16-17页 |
| ·就诊时间的规范 | 第17-18页 |
| ·地域规范 | 第18页 |
| ·建立数据库 | 第18-19页 |
| ·数据挖掘过程 | 第19-22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22-42页 |
| ·病证数据提取结果 | 第22-23页 |
| ·常见主治疾病 | 第22页 |
| ·常见主症 | 第22-23页 |
| ·不分病种的高频主症 | 第22-23页 |
| ·常见病种高频主症 | 第23页 |
| ·医案药物数据提取结果 | 第23-32页 |
| ·五苓散原方用药情况 | 第23-24页 |
| ·常见疾病中原方用药频率 | 第24页 |
| ·加味药物频数分析结果 | 第24-31页 |
| ·加药种类、味次及归类 | 第25-27页 |
| ·不分病种常用加药 | 第27-28页 |
| ·常见病种加药情况 | 第28-30页 |
| ·原方加药味数的情况 | 第30-31页 |
| ·原方减药情况 | 第31-32页 |
| ·常见病种的减药情况 | 第31页 |
| ·常见病种减药味数的情况 | 第31-32页 |
| ·加药味数对原方药物剂量的影响 | 第32-36页 |
| ·煎服法的分析结果 | 第36页 |
| ·疗效的分析结果 | 第36-37页 |
| ·不分病种的疗效分析结果 | 第36页 |
| ·常见病种疗效分析结果 | 第36-37页 |
| ·地域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 第37-38页 |
| ·季节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 第38-42页 |
| 4 讨论 | 第42-52页 |
| ·药量变化与功效的关系 | 第42-44页 |
| ·单味药剂量功效正比关系 | 第42页 |
| ·单味药剂量与双向调节作用 | 第42-43页 |
| ·药对剂量比例对功效的影响 | 第43页 |
| ·剂量与药物味数的关系 | 第43-44页 |
| ·影响药物用量的因素 | 第44-46页 |
| ·季节 | 第44页 |
| ·地域 | 第44-45页 |
| ·仲景对药量及影响因素的描述 | 第45-46页 |
| ·对数据挖掘结果的讨论 | 第46-52页 |
| ·对五苓散原方用量的认识 | 第46页 |
| ·对五苓散方主治疾病的认识 | 第46-47页 |
| ·对五苓散主症的认识 | 第47页 |
| ·对原方减药频次高/低药物的认识 | 第47页 |
| ·对剂量比例的认识 | 第47-48页 |
| ·对常见疾病加药味数与原方用量情况的分析 | 第48-49页 |
| ·对煎服法频数分析结果的认识 | 第49页 |
| ·对地域、季节等影响因素的认识 | 第49-50页 |
| ·对五苓散医案疗效的认识 | 第50-52页 |
| 5 结论 | 第52-53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 综述 | 第57-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 附录1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