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被动源地震剖面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主要工作和研究目标 | 第11-13页 |
·工作流程 | 第11-12页 |
·完成的工作 | 第12-13页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研究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与野外工作部署 | 第15-25页 |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地质构造概况 | 第15-18页 |
·野外工作部署 | 第18-25页 |
·工作概况 | 第18-19页 |
·流动宽频带地震剖面部署 | 第19-23页 |
·台站运行概况 | 第23-25页 |
第3章 接收函数法的研究进展与基本理论 | 第25-38页 |
·接收函数研究进展回顾 | 第25-28页 |
·接收函数理论 | 第28-38页 |
·接收函数的基本原理 | 第28-29页 |
·转换波概念 | 第29页 |
·坐标系的转换 | 第29-31页 |
·等效源原理 | 第31页 |
·水准因子反褶积 | 第31-32页 |
·转换震相的走时和地壳厚度的估计 | 第32-34页 |
·共转换点叠加 | 第34-35页 |
·接收函数偏移成像 | 第35-38页 |
第4章 接收函数方法对被动源地震剖面研究 | 第38-53页 |
·被动源剖面数据 | 第38-41页 |
·接收函数的处理流程 | 第41-47页 |
·地震波形数据挑选 | 第43页 |
·数据转换 | 第43-44页 |
·波形数据的截取 | 第44-45页 |
·仪器响应校正 | 第45-46页 |
·滤波 | 第46-47页 |
·接收函数提取与成像 | 第47-53页 |
·方位角转换 | 第47-49页 |
·提取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 | 第49-50页 |
·挑选合适的接收函数 | 第50-51页 |
·接收函数偏移叠加成像 | 第51-53页 |
第5章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深部地质结构 | 第53-64页 |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莫霍界面分析 | 第53-56页 |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地壳结构及动力学研究 | 第56-59页 |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结构分析 | 第59-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