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前言 | 第8-17页 |
|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8页 |
| (二) 研究综述 | 第8-15页 |
| (三) 论文研究方法、个人见解 | 第15-16页 |
| (四) 写作思路 | 第16-17页 |
| 一、明代巡抚的创建 | 第17-39页 |
| (一) 巡抚之溯源 | 第17-20页 |
| (二) 明中央政府外派巡抚之原因分析 | 第20-28页 |
| 1、行省权力改革后的内耗与失效 | 第20-22页 |
| 2、"事皆朝廷总之"的不可操作性 | 第22-25页 |
| 3、对地方的不信任 | 第25-26页 |
| 4、"以文制武"的需求 | 第26-28页 |
| (三) 明中央政府设置巡抚时间之略辨 | 第28-33页 |
| 1、永乐十九年说 | 第28-29页 |
| 2、洪熙元年八月说 | 第29-30页 |
| 3、宣德五年说 | 第30页 |
| 4、建文元年说 | 第30-31页 |
| 5、本文所采用的观点 | 第31-33页 |
| (四) 明代巡抚设置的阶段性特征与巡抚辖区的功能类型 | 第33-39页 |
| 1、巡抚设置的阶段性特征 | 第33-36页 |
| 2、巡抚辖区的功能类型 | 第36-39页 |
| 二、明代巡抚的选任及其职能转变 | 第39-68页 |
| (一) 巡抚人员的选任 | 第39-46页 |
| 1、皇帝特简中央高官充任 | 第39-40页 |
| 2、地方官应急就地升迁 | 第40-41页 |
| 3、部门共推人选 | 第41-42页 |
| 4、"多途并重"的选用方式 | 第42-44页 |
| 5、形式迫使下的破格选任 | 第44-46页 |
| (二) 巡抚职能的阶段性变化 | 第46-58页 |
| 1、临时性"钦差"角色 | 第46-47页 |
| 2、久任于地方的监管者 | 第47-49页 |
| 3、"共当功过"的"三堂"之一 | 第49-54页 |
| 4、"有实无名"地方管理者 | 第54-56页 |
| 5、时局不振的替罪者 | 第56-58页 |
| (三) 巡抚人员的选任与其职能的关系 | 第58-68页 |
| 三、明中央政府对巡抚的控制 | 第68-89页 |
| (一) 中央政府对巡抚的罢撤与复设 | 第68-77页 |
| 1、天顺元年间全方位罢撤与复设 | 第68-71页 |
| 2、正德初年间的局部罢撤与复设 | 第71-74页 |
| 3、应事相机的罢撤与复设 | 第74-77页 |
| (二) 巡抚的受制因素 | 第77-83页 |
| 1、皇帝 | 第77-78页 |
| 2、上行权力机构 | 第78-80页 |
| 3、京师言官 | 第80页 |
| 4、地方同僚 | 第80-81页 |
| 5、巡按御史 | 第81-83页 |
| (三) 巡抚对中央政府的依赖 | 第83-89页 |
| 四、明政府对巡抚的赏罚 | 第89-96页 |
| (一) 对巡抚的奖励方式 | 第89-92页 |
| 1、增俸 | 第89页 |
| 2、赐银币钱物 | 第89页 |
| 3、荫子 | 第89-90页 |
| 4、封赠先人及给予祭葬规格 | 第90-91页 |
| 5、死后给予赠衔、谥号及祭葬规格 | 第91页 |
| 6、加衔 | 第91-92页 |
| 7、擢升他职 | 第92页 |
| (二) 对巡抚的惩罚方式 | 第92-96页 |
| 1、罚俸 | 第92-93页 |
| 2、戴罪视事、戴罪供职 | 第93页 |
| 3、降职 | 第93页 |
| 4、命闲住 | 第93-94页 |
| 5、命致仕 | 第94页 |
| 6、褫职为民 | 第94-95页 |
| 7、遣戍 | 第95页 |
| 8、极刑 | 第95-96页 |
| 五、对巡抚群体的统计分析 | 第96-111页 |
| (一) 明代巡抚的出身 | 第96-97页 |
| (二) 出任巡抚成为仕途升迁中重要的一环 | 第97-100页 |
| (三) 巡抚仕径凸现明代"重内轻外"的制度格局 | 第100-106页 |
| (四) 巡抚官的仕途结局统计 | 第106-108页 |
| (五) 明代巡抚群体的政治职能定位 | 第108-111页 |
| 六、结语 | 第111-113页 |
| 附表1 明代巡抚入阁人员汇表 | 第113-114页 |
| 附表2 明代巡抚中最高任职至两京七卿正堂的人员列表 | 第11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47页 |
| 致谢 | 第147-149页 |
| 附 | 第149-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