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第一章 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与南京老城建设现状 | 第17-27页 |
·概念解析 | 第17-21页 |
·城市公共空间 | 第17-19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层级结构及各层面的互动关系 | 第19-20页 |
·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和特点 | 第20-21页 |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活动 | 第21页 |
·南京老城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 | 第21-26页 |
·我国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及成因 | 第21-23页 |
·南京老城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 | 第23-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与历史地段相关联的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南京民国总统府—长江路地段公共空间为例 | 第27-43页 |
·与历史地段相关联的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解读 | 第27-30页 |
·芝加哥政府大街改造设计及历史建筑复兴策略研究 | 第28页 |
·休斯敦第四区复兴规划 | 第28-29页 |
·悉尼岩石区复兴计划 | 第29-30页 |
·南京民国总统府—长江路地段公共空间研究 | 第30-40页 |
·与历史地段相关联的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 | 第32-35页 |
·与历史地段相关联的公共空间中的活动 | 第35-40页 |
·与历史地段相关联的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与自然要素和特征相关联的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南京鼓楼—北极阁—九华山地段公共空间为例 | 第43-59页 |
·与自然要素和特征相关联的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解读 | 第43-46页 |
·波士顿中央干道改造工程总体规划 | 第44页 |
·奥克兰Waitakere 城New Lynn 市中心规划设计 | 第44-45页 |
·圣路易斯促提湖区改造规划 | 第45-46页 |
·南京鼓楼—北极阁—九华山地段公共空间研究 | 第46-57页 |
·与自然要素和特征相关联的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 | 第47-50页 |
·与自然要素和特征相关联的公共空间中的活动 | 第50-57页 |
·与自然要素和特征相关联的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与商业地段相关联的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南京新街口地段公共空间为例 | 第59-75页 |
·与商业地段相关联的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解读 | 第59-62页 |
·圣地亚哥霍顿广场 | 第59-60页 |
·伦敦坎勒瑞码头地区综合开发 | 第60-61页 |
·纽约哥伦布圈城市设计 | 第61-62页 |
·南京新街口地段公共空间研究 | 第62-73页 |
·与商业地段相关联的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 | 第63-66页 |
·与商业地段相关联的公共空间中的活动 | 第66-73页 |
·与商业地段相关联的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 第75-95页 |
·三种城市公共空间的比较 | 第75-83页 |
·国外案例之三种城市公共空间的比较 | 第75-77页 |
·南京老城之三种城市公共空间的比较 | 第77-83页 |
·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 第83-89页 |
·优化空间秩序 | 第83-86页 |
·创造复合空间 | 第86-87页 |
·缔造场所原型 | 第87-89页 |
·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 | 第89-93页 |
·空间组织 | 第89-90页 |
·要素处理 | 第90-91页 |
·舒适性保障 | 第91-93页 |
·公众参与 | 第93页 |
·整合 | 第93-95页 |
结语 | 第95-96页 |
后记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图表索引 | 第101-105页 |
附录一 | 第105-117页 |
附录二 | 第11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