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社会生态环境的新变化要求对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做出时代回答 | 第10-14页 |
(一) 国际形势新变化 | 第10-11页 |
(二) 国内情况新变化 | 第11-12页 |
(三) 党自身状况的新变化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具体的、历史的考察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 | 第14-21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先进性的经典论述 | 第14-15页 |
1.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中“最先进的和最坚决的部分” | 第14页 |
2. 共产党以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 | 第14-15页 |
3. 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阶级的利益 | 第15页 |
4. 共产党要成为历史进步最终的推动力量 | 第15页 |
(二) 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先进性的要求 | 第15-17页 |
1. 党由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是阶级的先锋队 | 第15-16页 |
2.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 第16页 |
3. 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 | 第16页 |
4. 党是组织的总和 | 第16页 |
5. 党必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 | 第16-17页 |
(三) 毛泽东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贡献 | 第17-18页 |
1. 坚持在思想上建党 | 第17页 |
2. 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 | 第17页 |
3. 坚持和发扬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第17-18页 |
4.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 | 第18页 |
5. 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 第18页 |
(四) 邓小平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发展 | 第18-21页 |
1. 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第18-19页 |
2. 坚持在制度上建党 | 第19页 |
3. 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 第19-20页 |
4. 从严治党,反对腐败,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与其他重要方面的关系 | 第21-28页 |
(一)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 | 第21-24页 |
1. 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 | 第21-22页 |
2. 党的先进性和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区别 | 第22-23页 |
3. 党的阶级性与先进性的高度统一 | 第23-24页 |
(二)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 | 第24-26页 |
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 第24-25页 |
2. 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广泛性的有机结合 | 第25-26页 |
(三)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与代表性 | 第26-27页 |
(四)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与党的理论的创新性 | 第27-28页 |
第四章 苏共丧权的教训和启示 | 第28-34页 |
(一) 思想建设上违背了党的先进性,僵化、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 第28-29页 |
1. 同党内“左”的和“右”的倾向斗争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神圣化 | 第28页 |
2. 全面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袖 | 第28页 |
3.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用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垄断真理和意识形态 | 第28-29页 |
(二) 政治经济建设上违背了党的先进性,长期偏离的政治路线 | 第29-30页 |
1.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长期存在脱离实际的认识 | 第29页 |
2. 苏共对苏联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存在错误的认识 | 第29页 |
3. 对现代资本主义认识僵化,在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一味盲目自大,自我封闭 | 第29-30页 |
(三) 组织建设上违背了党的先进性,削弱了党的领导 | 第30-31页 |
1. 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内监督机制得不到科学有效的贯彻落实 | 第30-31页 |
2.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选举制代替任何形式的任命制,走了极端民主化的组织路线 | 第31页 |
(四) 党风建设上的严重失误,使党失去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 第31-32页 |
1. 苏共弃人民的利益而不顾 | 第31页 |
2. 官僚主义和腐败使苏共丧失了人民的信任 | 第31-32页 |
(五) 苏共丧权的经验教训:把握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的时代特征,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 | 第32-34页 |
1. 既要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做到思想上不断解放 | 第32-33页 |
2. 必须加强党自身运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科学的党内运行机制 | 第33页 |
3. 必须始终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 | 第34-43页 |
(一)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和实质 | 第34-37页 |
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第34-35页 |
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 第35页 |
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第35-36页 |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科学内涵的具体体现 | 第36-37页 |
(二)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的新高度 | 第37-39页 |
1. 新的理论高度 | 第37-38页 |
2. 新的历史高度 | 第38页 |
3. 新的时代高度 | 第38-39页 |
(三) 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新要求、新途径 | 第39-43页 |
1. 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新要求 | 第39-40页 |
2. 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新途径 | 第40-4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