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生态文明与环境立法 | 第16-31页 |
第一节 生态文明概论 | 第16-18页 |
一 生态文明概念辨析 | 第16-17页 |
二 生态文明的特征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生态文明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 第18-22页 |
一 原始文明与生态意识的萌芽 | 第18-19页 |
二 农业文明与生态意识的初步形成 | 第19-20页 |
三 工业文明与生态思想的提出 | 第20-21页 |
四 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 第22-24页 |
一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出 | 第22页 |
二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 第22-24页 |
第四节 生态文明――环境立法的理念与价值追求 | 第24-31页 |
一 环境立法的历史轨迹 | 第24-29页 |
二 环境立法新的诉求――生态文明 | 第29-30页 |
三 生态文明环境立法的可行性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环境立法理论基础的生态化转向 | 第31-47页 |
第一节 生态哲学的新观念 | 第31-37页 |
一 人类中心主义哲学观的渊源 | 第31-33页 |
二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哲学观的确立 | 第33-35页 |
三 来自东方“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启示 | 第35-37页 |
第二节 生态经济学的新路径 | 第37-42页 |
一 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困惑与反思 | 第38-39页 |
二 生态经济学的兴起 | 第39-40页 |
三 生态经济学的价值观 | 第40-42页 |
第三节 科技发展观的新思维 | 第42-47页 |
一 技术万能论:对人文和自然的背离 | 第43-44页 |
二 科技负载着价值 | 第44-45页 |
三 研究自然是为了遵循自然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环境立法实践基础的生态化转向 | 第47-81页 |
第一节 生态政治决定环境立法的深层原因分析 | 第47-58页 |
一 政治原因是导致环境问题的深层社会根源 | 第48-52页 |
二 环境问题是引发政治动荡的直接诱因 | 第52-53页 |
三 世界范围内政治越来越绿色化 | 第53-58页 |
第二节 生态政治的基础――环境民主 | 第58-65页 |
一 环境民主对生态政治的重要意义 | 第58-63页 |
二 环境民主的重要组织形式――民间环保组织的活动 | 第63-65页 |
第三节 生态政治的灵魂――生态公正 | 第65-81页 |
一 产业生态公正 | 第66-68页 |
二 社会生态公正 | 第68-73页 |
三 区域生态公正 | 第73-79页 |
四 自然界的生态公正 | 第79-81页 |
第四章 立足生态文明理论基础完善环境立法体系 | 第81-114页 |
第一节 环境立法体系比较分析 | 第81-89页 |
一 日本的环境立法体系 | 第81-85页 |
二 美国的环境立法体系 | 第85-89页 |
第二节 我国环境立法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89-104页 |
一 我国现行的环境立法体系 | 第89-95页 |
二 我国现行环境立法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5-104页 |
第三节 我国环境立法体系完善构想 | 第104-114页 |
一 立法体系型态的比较分析 | 第104-108页 |
二 我国环境立法体系的完善构想 | 第108-114页 |
第五章 弘扬环境民主完善环境立法程序 | 第114-159页 |
第一节 环境立法程序中民众参与的基本问题 | 第115-128页 |
一 环境立法中的民众参与的概念 | 第115-116页 |
二 环境立法过程中的民众参与权 | 第116-120页 |
三 我国环境立法中民众参与的现状分析 | 第120-124页 |
四 我国环境立法中民众参与的完善构想 | 第124-128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听证制度 | 第128-139页 |
一 环境立法听证的概念 | 第128-129页 |
二 环境立法听证的价值与功能 | 第129-133页 |
三 国外立法听证的典型模式――以美国为例 | 第133-134页 |
四 我国环境立法听证的完善构想 | 第134-139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139-159页 |
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本范畴 | 第139-143页 |
二 世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简析 | 第143-149页 |
三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完善构想 | 第149-159页 |
第六章 体现生态公正完善环境立法实体内容 | 第159-200页 |
第一节 体现自然界生态公正,实现我国环境立法目的生态化转变 | 第159-167页 |
一 环境立法对生态文明理念的选择 | 第160-161页 |
二 国际环境立法目的的比较分析 | 第161-165页 |
三 我国环境法立法目的的分析与重构 | 第165-167页 |
第二节 体现社会生态公正和产业生态公正,构建我国的生态税制度 | 第167-200页 |
一 生态税及其建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67-177页 |
二 对国外生态税的考察分析 | 第177-183页 |
三 我国生态税费制度的现实考察及问题分析 | 第183-191页 |
四 我国生态税的基本构想 | 第191-200页 |
结语 | 第200-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07页 |
后记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