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36页 |
一、“词亡于明”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 第9-17页 |
二、“词学吴中”与“词亡于明”辨 | 第17-32页 |
三、重建明词研究的思维与理路:悬置先见、直面本体、再造话语 | 第32-36页 |
第一章、“词萃吴中”与吴地文化意识 | 第36-43页 |
一、“词萃吴中”的历史机遇 | 第36-38页 |
二、吴中文人日常文化生活 | 第38-43页 |
第二章、词学功能的拓展及词学观念的新变 | 第43-63页 |
一、宋、明词产生的文化背景比较以及明词之新变 | 第44-49页 |
二、题材倾向的新变 | 第49-55页 |
三、传播方式的改变 | 第55-58页 |
四、词的新功能 | 第58-63页 |
第三章、明代吴中词脉延续的群体性特征 | 第63-104页 |
一、吴中词人群体的内部构成特征 | 第63-72页 |
二、吴中词人群体的亚群分析 | 第72-104页 |
第四章、南北文化意识与明代早期的词学思想 | 第104-129页 |
一、吴中文化意识演变与明代词学的历史分期 | 第104-111页 |
二、明代初年吴地的南北词风与明代吴地词风的推演 | 第111-122页 |
三、明代前期的词学意识:从博雅兼综到偏向苏轼、刘过词风 | 第122-129页 |
第五章、南方文化意识的崛起与明代后期词学思想 | 第129-188页 |
一、六朝文风、《花间集》与明代中后期“花间”词统的建构 | 第130-147页 |
二、“花间”词统与明代中后期词之“寄托”说的深化 | 第147-159页 |
三、尊体、辨体与本色、正变 | 第159-182页 |
四、“南唐”词风与明代中后期词学思想之反思 | 第182-188页 |
结语 | 第188-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195页 |
附录一:明人词学序跋、词话汇辑 | 第195-255页 |
附录二:明词评汇辑 | 第255-303页 |
附录三:《全明词》漏收词补目 | 第303-312页 |
附录四:《全明词》失误举正 | 第312-317页 |
附录五:明词人生卒年考三则 | 第317-319页 |
附录六:二十世纪以来明代词学研究总目 | 第319-331页 |
论文类 | 第319-328页 |
论著类 | 第328-329页 |
词集选集鉴赏类 | 第329-331页 |
后记 | 第3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