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31页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国内外进展第13-18页
   ·江河源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第18-28页
   ·江河源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8-31页
第二章 江河源区的自然资源特征第31-64页
   ·江河源区气候特征第31-33页
   ·江河源区地貌特征第33-35页
   ·江河源区土壤特征第35-36页
   ·江河源区水资源特征第36-45页
   ·江河源区植被特征第45-49页
   ·江河源区动物资源特征第49-50页
   ·江河源区农牧业特征第50-58页
   ·江河源区旅游资源特征第58-59页
   ·江河源区人类行为特征第59-64页
第三章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第64-85页
   ·生态环境问题及发展阶段第64-66页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第66-80页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第80-82页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步骤第82-85页
第四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第85-110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第85-89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第89-92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和方法第92-100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筛选第100-110页
第五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第110-153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分类评价第110-126页
   ·江河源区土地利用评价第126-136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第136-153页
第六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第153-172页
   ·生态足迹分析法第153-156页
   ·生态足迹的计算第156-159页
   ·江河源区生态足迹计算第159-168页
   ·江河源区生态足迹的分析与评价第168-172页
第七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恢复途径第172-184页
   ·生态恢复概述第172-175页
   ·江河源区生态恢复的途径第175-184页
第八章 结果和讨论第184-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199页
致谢第199-200页
作者简介第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富营养化水体生物栅修复技术中微生态种群结构研究
下一篇:车牌识别技术的研究及其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