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红外技术及仪器论文--红外探测、红外探测器论文

甚长波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光耦合性能研究

第一章:概述第1-32页
 1.1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简介第13-15页
  1.1.1 红外探测器的概念、构成与应用第13页
  1.1.2 红外探测器的分类第13-14页
  1.1.3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机理第15-19页
  1.2.1 n型QWIP第15-17页
  1.2.2 P型QWIP第17-18页
  1.2.3 多色QWIP第18-19页
 1.3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能级结构的计算第19-24页
  1.3.1 AlGaAs/GaAs的量子结构第19-21页
  1.3.2 量子阱能级结构计算的理论第21-23页
  1.3.3 甚长波材料能级结构设计的计算第23-24页
 1.4 甚长波QWIP电性能分析第24-29页
  1.4.1 甚长波QWIP响应率、探测率的计算第24-25页
  1.4.2 甚长波QWIP暗电流性能研究第25-29页
 参考文献第29-32页
第二章: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光耦合模式的发展综述第32-51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子带间的光吸收第32-33页
 2.3 光耦合的发展过程第33-37页
  2.3.1 最早的光耦合模式—45度磨角第34页
  2.3.2 二维周期光栅的发展第34-35页
  2.3.3 光路的优化—无序光栅第35-36页
  2.3.4 光耦合的最新发展—波纹耦合(C-QWIP)第36-37页
  2.3.5 小结第37页
 2.4 光耦合研究的基本工具与理论第37-39页
  2.4.1 模态扩展方法第37页
  2.4.2 有限时域差分法模拟光场强度的分布第37-38页
  2.4.3 传统的几何光学分析方法第38-39页
  2.4.4 倒格矢空间分析第39页
 2.5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光耦合技术的研究现状第39-48页
  2.5.1 磨角入射光耦合第39-41页
  2.5.2 二维周期光栅光耦合效率的分析计算及衍射效应第41-44页
  2.5.3 无序光栅的设计思想第44-45页
  2.5.4 波纹耦合量子阱红外探测器(C-QWIP)的研究现状第45-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第三章 甚长波量子阱探测器光耦合技术的优化分析第51-71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甚长波QWIP磨角入射光耦合研究第51-53页
 3.3 甚长波QWIP二维周期光栅的设计参数第53-57页
  3.3.1 甚长波二维光栅周期的影响第53-54页
  3.3.2 甚长波二维光栅深度的影响第54-55页
  3.3.3 甚长波二维栅孔宽度的影响第55-56页
  3.3.4 倒格矢空间分析第56-57页
  3.3.5 光场强度的分布结果第57页
 3.4 甚长波QWIP不规则形状光栅的模拟分析第57-60页
  3.4.1 “毛刺”或刻蚀底部不平现象的影响第58页
  3.4.2 “梯形”光栅与“倒梯形”光栅第58-59页
  3.4.3 圆柱形光栅的耦合效率第59-60页
 3.5 二维周期光栅中其他因素的讨论第60-63页
  3.5.1 甚长波QWIP中小像元尺寸衍射效应的分析第60-62页
  3.5.2 入射光角度的影响第62-63页
 3.6 甚长波QWIP波纹耦合方式研究第63-69页
  3.6.1 C-QWIP频谱和光耦合效率模拟第63-66页
  3.6.2 C-QWIP的噪声性能优势分析第66-68页
  3.6.3 C-QWIP归一化响应率分析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第四章 甚长波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光耦合技术的实验研究第71-81页
 4.1 引言第71页
 4.2 甚长波QWIP结构与光路分析第71-73页
 4.3 各影响条件的分析第73-76页
  4.3.1 下电极层的影响第73-74页
  4.3.2 衬底长度的影响第74页
  4.3.3 衬底厚度的影响第74-75页
  4.3.4 金属镀膜的研究第75-76页
 4.4 实例分析与讨论第76-79页
  4.4.1 光栅面积对耦合效率的研究第76-77页
  4.4.2 四种QWIP结构的光场强度分析第77-79页
 4.5 结论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1页
后记第81-8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压延类柔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钱钟书与宋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