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不同基因型耐低磷胁迫初探

论文独创性声明第1页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第2-3页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3页
   ·玉米的磷素营养特点第11-13页
     ·玉米体内磷含量、形态及分布第11页
     ·玉米对磷的吸收运输第11页
     ·磷的生理功能第11-12页
     ·磷失调时玉米的表现第12-13页
   ·土壤中磷的状况第13-15页
     ·土壤中磷的形态、含量及有效性第13-14页
       ·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含量及有效性第13-14页
       ·土壤有机磷的形态含量及其有效性第14页
     ·土壤中磷的固定及其积累第14-15页
       ·土壤磷的固定第14页
       ·土壤中磷的积累:第14-15页
   ·我国玉米生产中面临的磷素营养问题第15-17页
     ·我国土壤缺磷状况第15-16页
       ·土壤有效磷及其分级第15页
       ·缺磷土壤的分布第15-16页
     ·磷矿资源的危机第16页
     ·施用磷肥对环境的影响第16-17页
   ·植物耐低磷种质资源第17页
   ·植物磷效率的遗传第17-18页
   ·玉米耐低磷的鉴定条件第18-19页
     ·胁迫的时间性第18页
     ·胁迫的程度性第18-19页
     ·最佳的栽培环境条件第19页
   ·植物耐低磷基因型的评价指标第19-23页
     ·磷效率的概念及机理第19-20页
     ·形态指标第20-21页
       ·根系性状第20页
       ·植株性状第20-21页
     ·生理生化指标第21-23页
       ·根系分泌物第21页
       ·MDA含量:第21页
       ·光合作用和叶绿素:第21页
       ·玉米体内含磷量第21-22页
       ·蛋白质含量第22-23页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3页
3 材料和方法第23-28页
   ·试验材料第23-25页
   ·试验设计第25页
     ·试验点上壤及气候基本情况第25页
     ·种植方法第25页
   ·调查性状及磷胁迫指数的计算第25-26页
     ·调查与测定项目第25-26页
       ·苗期性状第25-26页
       ·成株期植株性状第26页
       ·室内考种第26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6-28页
     ·磷指标的计算第26页
     ·耐低磷系数计算第26-27页
     ·数据分析第27-28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8-53页
   ·磷胁迫效应分析第28-29页
   ·各调查性状耐低磷系数的联合方差分析第29-30页
   ·低磷胁迫对玉米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第30-36页
     ·雅安试验点不同材料在低磷胁迫条件下的症状表现差异第30-31页
     ·低磷胁迫对玉米性状的影响第31-36页
       ·低磷胁迫下玉米苗期性状的变异特性第31-32页
       ·低磷胁迫对玉米成株期性状的影响第32-33页
       ·低磷胁迫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第33-36页
   ·性状间耐低磷系数的相关性第36-53页
     ·单株籽粒产量与苗期性状的相关分析第36-39页
       ·自交系单株籽粒产量与苗期性状的相关分析第36-38页
       ·杂交种单株籽粒产量与苗期性状的相关分析第38-39页
     ·单株籽粒产量与成株期性状的相关分析第39-40页
       ·自交系单株籽粒产量与成株期性状的相关性第39-40页
       ·杂交种单株籽粒产量与成株期性状的相关第40页
     ·单株籽粒产量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第40-42页
       ·自交系单株籽粒产量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第40页
       ·杂交种单株籽粒产量与成株期性状的相关第40-42页
   ·筛选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2-43页
   ·参试材料耐低磷力的分级第43-48页
   ·低磷胁迫对玉米自交系开花习性的影响第48-49页
   ·玉米苗期磷指标与耐低磷的关系第49-51页
     ·玉米苗期磷指标的联合方差分析第49-50页
     ·苗期植株磷指标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第50-51页
   ·玉米耐低磷力的遗传效应分析第51-53页
     ·非平衡双列杂交组合第51页
     ·各遗传参数的估计第51-53页
5 讨论第53-59页
   ·耐低磷胁迫基因型的筛选方法第53-55页
   ·低磷胁迫对玉米的影响第55-57页
   ·玉米磷效率的遗传效应初探第57页
   ·深入分子水平研究,创造耐低磷新类型作物品种第57-59页
6 参考文献第59-63页
7 附录中英文名词及简写对照一览表第63-64页
8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胚胎学和遗传学结合研究水稻双苗的遗传
下一篇:隧道三维变形规律研究及其在乌鞘岭隧道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