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3页 |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言 | 第9-11页 |
| 1.长双绞线上电信号传输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 2.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9-11页 |
| 1 双绞线信道模型和信道分析 | 第11-32页 |
| ·双绞线双口网络ABCD模型 | 第11-15页 |
| ·双绞线的RLCG模型 | 第15-18页 |
| ·利用双绞线的双口网络模型和RLCG模型的仿真 | 第18-24页 |
| ·幅度特性 | 第18-19页 |
| ·相位和延迟特性 | 第19-24页 |
| ·关于基带接收频谱范围和信噪比的分析 | 第24-27页 |
| ·频谱范围和信噪比分析 | 第24-26页 |
| ·系统中噪声的分析 | 第26-27页 |
| ·载波调制解调时的信噪比和码间干扰分析 | 第27-30页 |
| ·信道的最大容量 | 第30-31页 |
| ·结论 | 第31-32页 |
| 2 双绞线基带通信理论分析 | 第32-47页 |
|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 第32-40页 |
| ·匹配滤波器原理 | 第32-36页 |
| ·波形无失真条件 | 第36-40页 |
| ·部分响应传输 | 第40-42页 |
| ·二元码和多元码的误码率 | 第42-44页 |
| ·双绞线基带通信的最大容量 | 第44-47页 |
| 3 双绞线基带通信系统的具体实现 | 第47-79页 |
| ·基带通信的基本结构 | 第47页 |
| ·定时恢复 | 第47-79页 |
| ·由于定时晃动带来的码间干扰分析 | 第47-49页 |
| ·内插滤波器 | 第49-51页 |
| ·定时恢复算法 | 第51-65页 |
| ·信道均衡 | 第65-79页 |
| 4 双绞线载波传输 | 第79-95页 |
| ·调制方式的选择 | 第79-84页 |
| ·二进制最佳接收机的误比特率 | 第79-82页 |
| ·幅度和相位相结合的多进制调制 | 第82-84页 |
| ·QAM的调制和解调 | 第84-95页 |
| ·QAM调制 | 第84页 |
| ·QAM解调 | 第84-95页 |
| 5 双绞线DMT调制 | 第95-111页 |
| ·DMT调制解调的实现步骤 | 第95-96页 |
| ·符号定时与频率偏移估计 | 第96-100页 |
| ·最大似然定时估计[25] | 第97-98页 |
| ·集相关定时方法[26] | 第98-100页 |
| ·时域均衡 | 第100-104页 |
| ·MMSE方法[30] | 第100-103页 |
| ·循环重构算法[31] | 第103-104页 |
| ·峰平比 | 第104-108页 |
| ·限幅滤波法 | 第106页 |
| ·SLM(Selected Mapping)和PTS(Partial Transmit Sequences) | 第106-108页 |
| ·DMT调制中比特分配 | 第108-111页 |
| 6 双绞线通信中的编码技术和实现 | 第111-122页 |
| ·双绞线传输中采用的信道编码结构 | 第111页 |
| ·Reed-Solomon码 | 第111-117页 |
| ·Galois域运算的逻辑实现 | 第112-113页 |
| ·编码逻辑实现 | 第113-114页 |
| ·解码逻辑实现 | 第114-117页 |
| ·卷积码 | 第117-120页 |
| ·卷积码的结构和描述 | 第118页 |
| ·卷积码的编码 | 第118-119页 |
| ·卷积码的译码 | 第119-120页 |
| ·交织码 | 第120-122页 |
| 7 双绞线通信测试系统设计 | 第122-144页 |
| ·系统硬件结构 | 第122-123页 |
| ·系统逻辑结构 | 第123-144页 |
| ·NIOS CPU系统设计 | 第123-127页 |
| ·并口主设备模块的设计 | 第127-128页 |
| ·AWGN产生器设计 | 第128-133页 |
| ·误码率测试逻辑设计 | 第133-136页 |
| ·调制解调逻辑设计 | 第136-1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4-1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获奖情况等 | 第146页 |
| 发表文章情况 | 第146页 |
| 获奖情况 | 第146页 |
| 参与研究课题情况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