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0页 |
1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 第10-21页 |
1.1 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概述 | 第10-12页 |
1.1.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 第10页 |
1.1.2 数字图书馆对信息服务的影响 | 第10-11页 |
1.1.3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 第11-12页 |
1.2 主动推送服务 | 第12-16页 |
1.2.1 主动推送服务系统概述 | 第12-13页 |
1.2.2 主动推送服务系统的实现技术 | 第13-16页 |
1.3 推送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 第16页 |
1.4 图书馆采用推送技术实现信息服务的意义 | 第16-17页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6 推送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8-20页 |
1.6.1 国外PUSH技术的研究开发状况 | 第18页 |
1.6.2 国外PUSH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状况 | 第18-19页 |
1.6.3 国内PUSH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及实现 | 第21-30页 |
2.1 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意义 | 第21-22页 |
2.2 数字资源整合的方式 | 第22-23页 |
2.3 整合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想和方案 | 第23-25页 |
2.3.1 北京林业大学数字资源情况 | 第23-24页 |
2.3.2 数字资源整合系统的设计方案 | 第24-25页 |
2.4 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的实现 | 第25-30页 |
2.4.1 CNKI学术期刊元数据的提取 | 第25页 |
2.4.2 馆藏书目元数据的提取 | 第25-28页 |
2.4.3 电子图书元数据的提取 | 第28页 |
2.4.4 建立简单目次信息 | 第28-29页 |
2.4.5 新增资源的提取 | 第29-30页 |
3 用户访问模式及其构造方法 | 第30-47页 |
3.1 用户访问模式的提出 | 第30-31页 |
3.2 用户访问模式的构造方法 | 第31页 |
3.3 构造用户访问模式 | 第31-47页 |
3.3.1 web日志挖掘 | 第31-34页 |
3.3.2 用户检索条件的获取与处理 | 第34-35页 |
3.3.3 会话识别的实现 | 第35-38页 |
3.3.4 用户访问模式的构造 | 第38-44页 |
3.3.5 用户长期兴趣的确定 | 第44-47页 |
4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信息检索 | 第47-59页 |
4.1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全文表示 | 第47-53页 |
4.1.1 向量空间模型 | 第47-48页 |
4.1.2 特征项的抽取 | 第48页 |
4.1.3 中文分词方法 | 第48-50页 |
4.1.4 中文分词的实现 | 第50-52页 |
4.1.5 特征项抽取的实现算法 | 第52-53页 |
4.2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信息检索 | 第53-59页 |
4.2.1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信息检索简介 | 第53-56页 |
4.2.2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信息检索实现 | 第56-59页 |
5 基于PUSH技术的信息资源主动推送的实现 | 第59-68页 |
5.1 推送(Push)技术概念 | 第59页 |
5.2 推送的特点 | 第59-60页 |
5.3 推送技术的工作原理 | 第60-61页 |
5.4 基于PUSH技术的主动推送服务系统 | 第61-62页 |
5.5 信息资源主动推送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62-68页 |
5.5.1 用户兴趣管理子系统 | 第62-63页 |
5.5.2 信息资源整合子系统 | 第63页 |
5.5.3 信息资源检索系统 | 第63页 |
5.5.4 信息资源推送子系统 | 第63-64页 |
5.5.5 系统结构图 | 第64-66页 |
5.5.6 主动推送服务实现 | 第66-67页 |
5.5.7 系统的开发环境 | 第67-68页 |
6 结果与讨论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将来的工作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个人简介 | 第74-75页 |
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