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计算机仿真论文

基于符号合流方程的定性仿真方法及其应用

第一章 引言第1-18页
   ·研究定性仿真的意义和目标第11-15页
     ·仿真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第11-13页
       ·何谓仿真(simulation)第11-12页
       ·仿真能解决许多难题第12页
       ·仿真技术的应用第12页
       ·仿真技术的优点及代价第12-13页
     ·仿真技术的分类第13-14页
     ·定性仿真的现实意义第14-15页
       ·定性仿真的优点第14-15页
       ·定性仿真的实用价值第15页
   ·本文研究的目标第15-16页
   ·定性仿真的回顾与发展第16-17页
     ·定性仿真的三大理论派别第16-17页
       ·模糊仿真方法第16页
       ·基于归纳学习的方法第16页
       ·朴素物理方法第16-17页
     ·定性仿真还在发展中第17页
   ·内容安排第17-18页
第二章 定性仿真的几种基本方法第18-35页
   ·定性推理中 De Kleer 的符号计算理论第18-24页
     ·问题的提出第18页
     ·De Kleer 的方法第18-24页
       ·几个有关的概念第18-19页
       ·定性量空间的符号集及定性运算定义第19-22页
       ·符号合流方程的建立第22-23页
       ·De Kleer 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第23-24页
   ·Kuipers 的定性仿真理论第24-26页
     ·概述第24-25页
     ·QSIM 算法的主要步骤第25-26页
     ·通用函数状态转换表第26页
   ·Williams 的归并符号与实数的混合代数系统第26-35页
     ·Williams 方法的意义第26-27页
     ·Q1 代数系统第27-28页
       ·Q1 的定义结构第27页
       ·SR1、PI1、ZI1 代数简介第27-28页
     ·SR1 的代数运算定义第28-30页
       ·SR1 的定性加、定性减运算规则第28-29页
       ·SR1 的定性乘、定性除运算规则第29-30页
     ·SR1 的基本性质第30-33页
       ·SR1 的封闭性第30-31页
       ·实代数与符号代数第31页
       ·定性负的定义如下第31页
       ·< S′, ⊕, (?) >和< R, +, ×>的共同性质第31-32页
       ·< S′, ⊕, (?) >的独特性质第32-33页
     ·映射“[ ]”对S′和R 的联系第33页
     ·< R, +, ×>和< S′, ⊕, (?) >性质对比第33页
     ·Q1 混合代数系统解决了R、S′间映射中加减问题第33-35页
第三章 基于符号合流方程的定性仿真方法第35-50页
   ·基于符号合流方程的定性仿真第35-42页
     ·定性推理的三个基本方法的弱点第35-37页
     ·本文采用“符号合流方程定性仿真”的立足点第37-38页
     ·本文采用“符号合流方程”所依据的理论第38-40页
     ·符号合流方程的来源第40-41页
     ·建立符号合流方程方法小结第41-42页
   ·基于符号合流方程的定性仿真方法的步骤及符号合流模型的建立第42页
     ·步骤第42页
     ·符号合流模型的建立第42页
   ·符号合流方程的求解方法第42-50页
     ·排除法第42-45页
     ·定性消解法第45-48页
     ·试错法第48-50页
第四章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第50-70页
   ·导言第50页
   ·供求模型第50-52页
   ·修正的凯恩斯模型(modified Keynesian model)第52-57页
     ·IS 曲线第53-55页
     ·LM 曲线第55-56页
     ·IS–LM 模型第56-57页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57-69页
     ·总需求函数第58-61页
     ·总供给函数第61-65页
     ·总供求均衡第65-67页
     ·总供求均衡变化的符号合流模型第67-69页
   ·对总供求均衡变化符号合流模型仿真的意义第69-70页
第五章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第70-79页
   ·面向对象的分析第70-71页
     ·需求分析第70页
     ·建立对象模型第70-71页
       ·确定类第70-71页
       ·分析类之间的关系第71页
   ·面向对象的设计第71-75页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第71-72页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第72-75页
   ·C#程序语言简介第75-76页
   ·用C#编制程序第76-7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9-81页
   ·总结第79-80页
   ·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致谢第85-86页
个人简历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同思想中社会主义因素发展初探
下一篇:我国加工贸易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以福建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