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的解读非监禁刑的法理思考 | 第1-118页 |
第一章 理念还是制度:非监禁刑概念的解读 | 第20-42页 |
一、内涵厘定:非监禁刑罚制度的统称 | 第20-27页 |
㈠非监禁刑内涵的国内外文献界定 | 第20-23页 |
㈡笔者的见解:兼及各种观点之述评 | 第23-27页 |
二、外延界分:与相近概念的辨析 | 第27-36页 |
㈠非监禁刑与行刑社会化 | 第27-31页 |
㈡非监禁刑与非刑罚处理方法 | 第31-32页 |
㈢非监禁刑与监禁刑、非自由刑 | 第32-33页 |
㈣非监禁刑与社区矫正 | 第33-36页 |
三、类型划分:非监禁刑体系的确立 | 第36-42页 |
㈠世界各国立法规定的非监禁刑 | 第36-39页 |
㈡欧盟规范性文件建议的非监禁刑 | 第39页 |
㈢联合国提倡的非监禁刑 | 第39-40页 |
㈣本文的立场:一个简短的结论 | 第40-42页 |
第二章 缘起与嬗变:非监禁刑的历史回顾 | 第42-70页 |
一、从惩治到复归:非监禁刑理论根基的确立 | 第42-56页 |
㈠刑事古典学派:刑罚人道的强调与监狱制度的改革 | 第42-47页 |
㈡刑事社会学派:犯罪预防的关注与矫正理论的提出 | 第47-52页 |
㈢新社会防卫论:保卫社会和保障人权的并重与复归理论的崛起 | 第52-56页 |
二、从理论到制度:非监禁刑实践的曲折前行 | 第56-69页 |
㈠美国 | 第57-59页 |
㈡英国 | 第59-62页 |
㈢加拿大 | 第62-64页 |
㈣日本 | 第64-65页 |
㈤联合国 | 第65-69页 |
三、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三章 反思与追问:非监禁刑的价值思考 | 第70-118页 |
一、非监禁刑的哲学依归:增进自由 | 第71-79页 |
㈠自由的阐释 | 第71-74页 |
㈡自由的偏离与回归 | 第74-79页 |
二、非监禁刑的伦理基石:尊重人性 | 第79-88页 |
㈠人性剖析:人性·人道 | 第79-81页 |
㈡监禁痛苦:人性的悖逆和丧失 | 第81-87页 |
㈢结论:非监禁刑的倡导 | 第87-88页 |
三、非监禁刑的社会使命:复归社会 | 第88-96页 |
㈠刑罚目的:报应限制下的特别预防 | 第89-92页 |
㈡再社会化:实现刑罚目的的核心 | 第92-94页 |
㈢监狱化与再社会化:监狱行刑的悖论 | 第94-95页 |
㈣小结 | 第95-96页 |
四、非监禁刑的经济考量:提高效益 | 第96-106页 |
㈠效益最大化:刑罚经济原则的灵魂 | 第96-100页 |
㈡刑罚配置的经济学分析:一种比较性的考察 | 第100-105页 |
㈢行刑经济的世界选择:非监禁刑的推行 | 第105-106页 |
五、非监禁刑的政策依据:轻轻重重 | 第106-118页 |
㈠刑事政策模式分析 | 第107-110页 |
㈡社会转型中的刑事政策选择与刑罚执行 | 第110-118页 |
下编 批判与重构:非监禁刑在当代中国的命运 | 第118-175页 |
第四章 考察与分析:非监禁刑在中国的适用现状 | 第119-143页 |
一、低效运行:非监禁刑在中国当前的适用 | 第119-129页 |
㈠管制刑:名存实亡的刑种 | 第119-120页 |
㈡罚金刑:主刑的附庸 | 第120-121页 |
㈢资格刑:监禁替代属性的消失 | 第121-122页 |
㈣缓刑:严格限制下的适用 | 第122-123页 |
㈤假释制度:难以企及的渴盼 | 第123-126页 |
㈥暂予监外执行:问题丛生的制度 | 第126-128页 |
㈦赦免:被虚置的非监禁制度 | 第128-129页 |
㈧其他非监禁刑措施:基本不用的驱逐出境 | 第129页 |
二、症结分析:非监禁刑低效运行的根源 | 第129-143页 |
㈠重刑主义传统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㈡“严打”刑事政策的导向 | 第132-135页 |
㈢粗放立法技术的制约 | 第135-138页 |
㈣多元行刑体制的羁绊 | 第138-141页 |
㈤结论与实例 | 第141-143页 |
第五章 走向未来:完善中国非监禁刑的初步构想 | 第143-175页 |
一、扩大适用的可行性分析:构建中国非监禁刑体系的前提 | 第143-146页 |
㈠社会结构的转型为行刑模式的转换奠定了社会基础 | 第143-144页 |
㈡刑罚适用对象性质的变化为行刑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基本依据 | 第144页 |
㈢我国非监禁刑适用实践经验为非监禁刑的扩大适用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 第144-145页 |
㈣国际社会的非监禁刑实践为我国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 第145页 |
㈤社会公众行刑意识的可塑性为非监禁刑的扩大适用提供了意识土壤 | 第145-146页 |
二、观念的变革:构建中国非监禁刑体系的核心 | 第146-152页 |
㈠犯罪观念的科学化 | 第147-149页 |
㈡刑罚观念的理性化 | 第149-150页 |
㈢监狱功能的全面认识 | 第150-152页 |
三、制度创新:构建中国非监禁刑体系的基础 | 第152-169页 |
㈠改进管制刑:社区劳动和刑罚易科制度的引入 | 第152-156页 |
㈡充实缓刑制度:形式及内容的丰富 | 第156-161页 |
㈢完善假释制度:观念和体制的革新 | 第161-167页 |
㈣新型非监禁刑制度的增设:社区服务 | 第167-169页 |
四、体制变革:构建中国非监禁刑体系的关键 | 第169-175页 |
㈠统一行刑权限 | 第169-172页 |
㈡完善行刑立法 | 第172-17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5-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