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 第1-14页 |
第1章 2008年北京“数字奥运”的市场需求 | 第14-21页 |
·通信服务 | 第14-15页 |
·广播电视服务 | 第15-16页 |
·智能交通系统(ITS) | 第16页 |
·奥运场馆智能化建设 | 第16-17页 |
·奥运气象服务 | 第17-18页 |
·智能卡服务 | 第18-19页 |
·公共安全保障 | 第19-21页 |
第2章 我国航天企业开拓北京“数字奥运”市场商机的优势与能力 | 第21-42页 |
·我国航天企业的优势领域 | 第21-28页 |
·卫星通信设备的研制能力 | 第21-22页 |
·国际卫星电视地球站的作用 | 第22-23页 |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 | 第23-24页 |
·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 第24-26页 |
·航天仿真技术的成就 | 第26-27页 |
·智能卡技术的优势 | 第27-28页 |
·航天企业对北京“数字奥运”相关需求的供给能力 | 第28-42页 |
·对通信服务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第28-31页 |
·对广播电视服务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第31-34页 |
·对智能交通系统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第34-36页 |
·对奥运场馆智能化建设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第36-38页 |
·对奥运气象服务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第38-40页 |
·对智能卡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第40页 |
·对公共安全保障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第40-42页 |
第3章 我国航天企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第42-61页 |
·我国航天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比较 | 第43-51页 |
·企业规模上的比较 | 第43-44页 |
·融资能力比较 | 第44-45页 |
·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 第45-48页 |
·成本管理方面的比较 | 第48页 |
·市场营销方面的比较 | 第48-50页 |
·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比较 | 第50页 |
·利用政府等公共资源的能力比较 | 第50-51页 |
·我国航天IT企业与国内民口IT企业的竞争力比较 | 第51-61页 |
·企业规模上的比较 | 第51-54页 |
·融资能力上的比较 | 第54-55页 |
·技术创新水平上的比较 | 第55-56页 |
·成本管理方面的比较 | 第56-57页 |
·市场营销方面的比较 | 第57-58页 |
·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比较 | 第58-59页 |
·利用政府等公共资源的能力比较 | 第59-61页 |
第4章 我国航天企业开拓“数字奥运”市场的对策 | 第61-79页 |
·树立起竞争与联合的观念,推动重点民品和核心企业上规模、上效益 | 第61-62页 |
·多渠道地筹措航天民品发展资金,形成良好的资本循环机制 | 第62-64页 |
·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机制 | 第64-67页 |
·建立开放式开发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 | 第64-66页 |
·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引进的关系,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第66-67页 |
·强化成本意识,不断探索适应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新模式 | 第67-70页 |
·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强化成本意识 | 第67页 |
·探索适应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新模式 | 第67-69页 |
·科学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 第69-70页 |
·做好市场开发和调研工作,不断提高航天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 第70-72页 |
·以市场引导技术--把握好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关系 | 第70页 |
·市场重新细分和市场再定位 | 第70-71页 |
·加强市场开发、营销和售后服务工作 | 第71-72页 |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培育航天名牌产品 | 第72-76页 |
·实施标准战略 | 第72-74页 |
·抓好质量建设 | 第74-75页 |
·积极培育航天名牌 | 第75-76页 |
·积极进行政府营销,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 | 第76-79页 |
·政府营销的内涵 | 第76-77页 |
·航天企业进行政府营销的具体对策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 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