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引言 | 第25-27页 |
| 第一章 不同致病型棉花黄萎病菌菌株产毒能力比较 | 第27-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 ·培养基 | 第27页 |
| ·溶液配制 | 第27-28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8页 |
|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分离和纯化 | 第28-29页 |
| ·毒素抗血清的制备 | 第29页 |
|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29-30页 |
| ·培养滤液中毒素的测定 | 第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 ·菌株培养液中毒素的测定 | 第30-3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2-35页 |
| 第二章 黄萎病菌毒素在棉花品种抗病性检测中的应用 | 第35-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培养基及仪器 | 第35页 |
| ·供试棉花 | 第35页 |
| ·棉苗栽培 | 第35页 |
| ·供试菌株 | 第35页 |
| ·黄萎病菌毒素的制备 | 第35页 |
| ·不同浓度的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苗的致萎作用 | 第35-36页 |
| ·不同菌株毒素对棉苗的致萎作用 | 第36页 |
| ·黄萎病菌毒素对不同棉花品种的致萎作用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 ·不同浓度的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苗的致萎作用 | 第36-37页 |
| ·不同菌株对棉苗的致萎度 | 第37-39页 |
| ·黄萎毒素对不同棉花品种的致萎性 | 第39-40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棉花总蛋白提取及SDS-PAGE电泳的改良 | 第41-4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 ·供试棉花 | 第41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41-42页 |
| ·棉叶蛋白提取方法 | 第42页 |
| ·电泳待测样品处理方法 | 第42-43页 |
| ·蛋白定量 | 第43页 |
| ·凝胶的制备 | 第43-44页 |
| ·电极缓冲液 | 第44页 |
| ·点样及电泳 | 第44页 |
| ·染色和脱色 | 第44页 |
| ·胶板的保存 | 第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 ·不同电泳方法的比较 | 第44-45页 |
| ·不同蛋白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45页 |
| ·分离胶浓度和脱色液对棉花叶片蛋白电泳结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 ·SDS-PAGE测定分子量 | 第46-47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 ·建立了一套理想的总蛋白提取方法 | 第47-48页 |
| ·新方法灵敏度高,易操作 | 第48页 |
| ·减少了SDS和丙酮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棉花抗病品种叶片特异蛋白对黄萎病菌毒素的钝化作用及其特性初步研究 | 第49-6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9-54页 |
| ·培养基及仪器 | 第49页 |
| ·供试棉花品种 | 第49页 |
| ·供试菌株 | 第49页 |
| ·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的调查 | 第49-50页 |
| ·黄萎病田间钝化症状观察 | 第50页 |
| ·棉花总蛋白的提取 | 第50页 |
| ·棉花总蛋白的粗纯化 | 第50-52页 |
| ·黄萎病菌毒素和蛋白的定量 | 第52页 |
| ·不同抗性品种的叶片蛋白对棉花黄萎病菌毒素致萎力的影响 | 第52页 |
| ·抑菌实验 | 第52-53页 |
| ·热稳定性实验 | 第53-54页 |
| ·结果分析 | 第54-61页 |
| ·抗棉花黄萎病品种的选择 | 第54-56页 |
| ·黄萎病田间钝化症状调查 | 第56-57页 |
| ·不同抗性品种的叶片蛋白对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钝化作用 | 第57-59页 |
| ·抑菌实验 | 第59-61页 |
| ·热稳定性 | 第6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 小结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