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3-25页 |
·试验材料 | 第13-16页 |
·试验样品来源及采样方法 | 第13页 |
·试验药品 | 第13-14页 |
·仪器设备 | 第14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14-15页 |
·微卫星标记的确定与引物的合成 | 第15-16页 |
·试验方法 | 第16-20页 |
·总DNA的提取 | 第16页 |
·DNA浓度与纯度的检测 | 第16-17页 |
·PCR扩增 | 第17-19页 |
·PCR产物的检测 | 第19-20页 |
·血液蛋白质(酶)的电泳检测 | 第20页 |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20-25页 |
·各随机抽样群体的基因频率的估计 | 第20-21页 |
·总体频率估计值 | 第21-22页 |
·位点杂合度 | 第22页 |
·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 | 第22页 |
·遗传距离 | 第22-23页 |
·构建柴鸡系统内以及与其他鸡种的聚类图 | 第23页 |
·基因分化系数(Gst) | 第23-24页 |
·固定指数(Fst)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4页 |
·基因组DNA和PCR产物结果 | 第25-28页 |
·总DNA提取结果 | 第25页 |
·PCR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第25-27页 |
·血液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第27-28页 |
·柴鸡部分外部特征的分析 | 第28-31页 |
·体尺特征 | 第28-29页 |
·柴鸡的外部特征的分析 | 第29-31页 |
·遗传结构 | 第31-44页 |
·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 第31-36页 |
·柴鸡杂合度分析 | 第36-37页 |
·基因分化系数(Gst) | 第37页 |
·多态位点的分化程度 | 第37-38页 |
·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 | 第38-39页 |
·柴鸡与其他地方鸡在5个微卫星位点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的比较 | 第39-40页 |
·瓶颈效应 | 第40-41页 |
·柴鸡的的遗传距离与聚类结果 | 第41-44页 |
4 讨论 | 第44-50页 |
·柴鸡群体抽样的代表性 | 第44页 |
·动物DNA抽提以及对DNA产量质量的影响 | 第44页 |
·柴鸡的遗传关系 | 第44-49页 |
·柴鸡外部遗传特征 | 第44-45页 |
·微卫星DNA标记和血液蛋白多态性标记 | 第45-46页 |
·柴鸡各个系统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 第46页 |
·柴鸡各个系统的杂合度的变化 | 第46页 |
·柴鸡各在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的变化 | 第46-47页 |
·瓶颈效应及其对柴鸡群体的影响 | 第47页 |
·柴鸡群体间以及柴鸡与其他鸡种的遗传距离 | 第47-48页 |
·柴鸡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 第48-49页 |
·存在的问题和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49-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第57-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