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笔记的研究--以两宋之际的史事为对象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9-11页 |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五、论文结构及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笔记存佚及主要版本 | 第14-62页 |
第一节 含有两宋之际史事的笔记存佚情况 | 第14-48页 |
一、两宋之际时人的笔记存佚情况 | 第14-38页 |
二、南宋中后期时人的笔记存佚情况 | 第38-46页 |
三、亡佚笔记的原因分析 | 第46-48页 |
第二节 现存笔记的主要版本 | 第48-62页 |
一、现存大多数笔记刻本较迟 | 第60页 |
二、抄本以明清居多 | 第60页 |
三、大部分笔记因有丛书版本而流传下来 | 第60页 |
四、《会编》录本及其重要价值 | 第60-61页 |
五、今人点校 | 第61-62页 |
第二章 笔记作者 | 第62-82页 |
第一节 笔记作者概况 | 第62-76页 |
一、两宋之际作者概况 | 第62-72页 |
二、南宋中后期作者概况 | 第72-76页 |
第二节 笔记作者撰述目的 | 第76-81页 |
一、存鉴戒 | 第76-77页 |
二、录事实 | 第77页 |
三、明罪恶 | 第77-78页 |
四、辨是非 | 第78-79页 |
五、叙沿革 | 第79页 |
六、备遗忘 | 第79-80页 |
七、其他 | 第80-81页 |
第三节 从撰述作者来分析笔记价值 | 第81-82页 |
第三章 笔记类型与特点 | 第82-92页 |
第一节 笔记类型 | 第82-88页 |
一、政事类 | 第82-84页 |
二、外交类 | 第84-85页 |
三、典制类 | 第85页 |
四、逸事类 | 第85-86页 |
五、杂记类 | 第86-87页 |
六、考辨类 | 第87页 |
七、地理类 | 第87-88页 |
八、志怪类 | 第88页 |
九、其他 | 第88页 |
第二节 笔记特点 | 第88-92页 |
一、时代特点,紧密相联 | 第88-89页 |
二、内容丰富,资料性强 | 第89-90页 |
三、喜评诗文,保存佚文 | 第90页 |
四、小说褪色,史味特浓 | 第90-91页 |
五、影响犹在,仍涉语怪 | 第91-92页 |
第四章 笔记的史料价值及缺陷 | 第92-113页 |
第一节 成为各种重要典籍的史料来源 | 第92-99页 |
一、两宋之际或南宋时期史籍 | 第92-98页 |
二、其他典籍 | 第98-99页 |
第二节 补充缺漏 | 第99-105页 |
一、方腊起义 | 第99-100页 |
二、北宋亡国之由 | 第100-101页 |
三、二圣北狩 | 第101-103页 |
四、苗刘兵变 | 第103页 |
五、述金事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考辨史事 | 第105-107页 |
一、徽宗改元 | 第105页 |
二、方腊起义 | 第105-106页 |
三、沙振降金 | 第106页 |
四、唐恕、唐意辞官归乡之由 | 第106页 |
五、金朝廷内部权力斗争 | 第106-107页 |
第四节 保存了大量人物传记资料 | 第107-109页 |
第五节 笔记的缺陷 | 第109-113页 |
一、回护曲笔 | 第109-110页 |
二、捏造史实 | 第110页 |
三、驰骋私意 | 第110页 |
四、史实错误 | 第110-111页 |
五、颇涉语怪 | 第111-113页 |
结语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