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前言 | 第10页 |
| 1.1 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1.1.1 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 | 第10-11页 |
| 1.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1页 |
| 1.1.3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及限制因子 | 第11页 |
| 1.1.4 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 | 第11-12页 |
| 1.1.5 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 | 第12-13页 |
| 1.2 湖泊营养物质的内源释放 | 第13-20页 |
| 1.2.1 湖泊沉积物 | 第13-14页 |
| 1.2.2 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及其环境效应 | 第14-19页 |
| 1.2.2.1 沉积物—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 | 第14-16页 |
| 1.2.2.1.1 沉积物—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和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 1.2.2.1.2 沉积物磷的形态分析及其生态学意义 | 第15-16页 |
| 1.2.2.3 沉积物—水界面氮的迁移转化 | 第16-19页 |
| 1.2.3 湖泊营养物质的季节性变化 | 第19-20页 |
| 1.3.武汉东湖简介 | 第20-22页 |
| 1.3.1 湖区水质及生态系统的变化 | 第20-21页 |
| 1.3.2 东湖水质的治理进展 | 第21页 |
| 1.3.3 湖区沉积物营养盐的调查 | 第21-22页 |
| 1.4.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1.5 工作量总览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4-29页 |
| 2.1 样品的采集 | 第24-25页 |
| 2.1.1 采样点设置 | 第24页 |
| 2.2.2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 第24-25页 |
| 2.2 仪器和试剂 | 第25页 |
| 2.2.1 实验所需仪器 | 第25页 |
| 2.2.2.实验所需试剂 | 第25页 |
| 2.3.样品氮磷形态的分析与测定 | 第25-29页 |
| 2.3.1 水样氮磷形态的分析测定 | 第25-26页 |
| 2.3.2 沉积物样品氮磷形态的分析测定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沉积物和水界面氮的分布特征 | 第29-44页 |
| 3.1 庙湖湖区湖水各季节的理化参数 | 第29-33页 |
| 3.2 上覆水氮形态的含量变化特征 | 第33-35页 |
| 3.3 沉积物氮形态的分布特征 | 第35-41页 |
| 3.3.1 沉积物总氮的分布特征 | 第35-38页 |
| 3.3.2 沉积物氨氮的分布特征 | 第38-41页 |
| 3.4 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3页 |
| 3.5 结论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沉积物和水体中磷的分布特征 | 第44-59页 |
| 4.1 上覆水磷形态的含量变化特征 | 第44-45页 |
| 4.2 沉积物磷形态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45-53页 |
| 4.2.1 沉积物总磷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 4.2.2 沉积物各磷形态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47-53页 |
| 4.3 沉积物磷形态的季节变化规律 | 第53-56页 |
| 4.3.1 沉积物各磷形态剖面分布比例的季节变化 | 第53-55页 |
| 4.3.2 沉积物磷形态平均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 | 第55-56页 |
| 4.4 沉积物营养盐各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58页 |
| 4.5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 附录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