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6页 |
·浮游病毒的研究概况 | 第12-35页 |
·浮游病毒的基本概念 | 第12-15页 |
·浮游病毒的计数方法 | 第15-17页 |
·经典的病毒计数方法 | 第15页 |
·常用的浮游病毒计数方法 | 第15-17页 |
·浮游病毒的生态分布 | 第17-19页 |
·环境因素对浮游病毒丰度的影响 | 第19-22页 |
·季节变化 | 第19页 |
·水体深度 | 第19-20页 |
·叶绿素a 含量和浮游细菌丰度 | 第20-21页 |
·病毒丰度与细菌丰度间的比值 | 第21-22页 |
·浮游病毒和浮游病毒侵染对水生食物网的影响 | 第22-30页 |
·反映水环境中噬菌体与宿主相互关系的重要生物参数 | 第22-26页 |
·病毒侵染和微生物环路 | 第26-28页 |
·浮游病毒介导的细菌死亡率测定 | 第28-30页 |
·病毒侵染对宿主多样性的影响 | 第30-35页 |
·垂直基因转移 | 第30页 |
·基因水平转移-转导 | 第30-32页 |
·浮游病毒影响宿主群落多样性的模型 | 第32-33页 |
·抗噬菌体性 | 第33-34页 |
·病毒影响宿主多样性的证据 | 第34-3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第二章 研究湖泊概况 | 第36-40页 |
·东湖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取样位点 | 第36-37页 |
·水体主要物化特征 | 第37页 |
·水体营养状况 | 第37-38页 |
·浮游植物 | 第38页 |
·浮游细菌 | 第38-39页 |
·水环境病毒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东湖浮游病毒的形态多样性研究 | 第40-52页 |
·前言 | 第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采样地点 | 第40页 |
·水样的采集和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 第40-41页 |
·结果 | 第41-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东湖不同水域中浮游病毒的分布 | 第52-61页 |
·前言 | 第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采样地点 | 第52页 |
·水样的采集 | 第52-53页 |
·浮游病毒和浮游细菌的透射电镜观察、计数 | 第53页 |
·荧光显微镜计数 | 第53页 |
·叶绿素a 含量的测定 | 第53-54页 |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结果 | 第54-58页 |
·不同水域中浮游病毒的分布 | 第54-56页 |
·不同水域中浮游细菌的分布 | 第56页 |
·不同水域中叶绿素a 含量的分布 | 第56-57页 |
·浮游病毒、浮游细菌和叶绿素a 含量间的Pearson 相关分析 | 第57-58页 |
·不同形态浮游病毒的分布 | 第58页 |
·讨论 | 第58-61页 |
第五章 东湖浮游病毒的季节变化 | 第61-77页 |
·前言 | 第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采样地点 | 第61页 |
·水样的采集 | 第61-62页 |
·浮游病毒和浮游细菌的电镜观察、计数 | 第62页 |
·浮游病毒释放量的测定 | 第62页 |
·数据分析 | 第62-63页 |
·结果 | 第63-75页 |
·所测定的三种水体理化因子及这些因子与所测定的五种微生物因子间的相互关系 | 第63-67页 |
·浮游病毒丰度的季节变化 | 第67-69页 |
·浮游细菌丰度的季节变化 | 第69-70页 |
·浮游病毒丰度与细菌丰度比值的季节变化 | 第70-71页 |
·叶绿素a 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71-72页 |
·浮游病毒释放量的季节变化 | 第72页 |
·东湖表层和底层水体间所测得的五个微生物因子的比较 | 第72-73页 |
·不同形态浮游病毒的季节变化 | 第73-75页 |
·讨论 | 第75-77页 |
第六章 东湖浮游病毒基因组大小的测定 | 第77-82页 |
·前言 | 第77-7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水样的采集 | 第78页 |
·脉冲场凝胶电泳样品的制备及电泳 | 第78-79页 |
·结果 | 第79-80页 |
·讨论 | 第80-82页 |
第七章 东湖噬菌体的分离 | 第82-87页 |
·前言 | 第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采样地点 | 第82页 |
·水样的采集 | 第82页 |
·噬菌体的分离和纯化 | 第82-83页 |
·噬菌体电镜样品的制备 | 第83页 |
·浮游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平板划线分离法) | 第83-84页 |
·革兰氏染色 | 第84页 |
·浮游细菌电镜样品的制备 | 第84页 |
·结果 | 第84-86页 |
·讨论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6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