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稻田免耕对土壤特性与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28页 |
1 免耕的含义和发展 | 第18-19页 |
·免耕的含义 | 第18页 |
·免耕的发展 | 第18-19页 |
·国外免耕的发展 | 第18-19页 |
·国内免耕的发展 | 第19页 |
2 稻田免耕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 第19-25页 |
·免耕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20-21页 |
·容重 | 第20页 |
·孔隙性 | 第20页 |
·结构 | 第20-21页 |
·水分特征 | 第21页 |
·热特性 | 第21页 |
·免耕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 第21-23页 |
·酸碱度 | 第21-22页 |
·有机质 | 第22页 |
·氮 | 第22-23页 |
·磷 | 第23页 |
·钾 | 第23页 |
·免耕对土壤氧化还原特征的影响 | 第23-24页 |
·免耕对土壤酶和生化特征的影响 | 第24页 |
·免耕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24-25页 |
·微生物区系 | 第24-25页 |
·微生物生物量 | 第25页 |
3 稻田免耕对水稻生长影响 | 第25-27页 |
·生长势 | 第25页 |
·分蘖、成穗和落粒饱和度 | 第25-26页 |
·根系分布及根量特点 | 第26页 |
·根系活力 | 第26页 |
·产量 | 第26-27页 |
4 免耕应注意和研究问题 | 第27-28页 |
·施肥问题 | 第27页 |
·杂草和病虫害的防除 | 第27页 |
·免耕与土壤、地下水污染 | 第27页 |
·土壤特性的变化 | 第27页 |
·免耕技术体系的优化组合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28-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试验设计 | 第2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8页 |
·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 | 第28页 |
·颗粒组成和微团聚体 | 第28页 |
·分散系数和结构系数 | 第28页 |
2 试验结果 | 第28-41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的影响 | 第28-33页 |
·土壤容重 | 第29-31页 |
·土壤总孔隙度 | 第31-32页 |
·土壤毛管孔隙度 | 第32页 |
·土壤通气孔隙度 | 第32-33页 |
·土壤毛管持水量 | 第33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微团聚体和颗粒组成的影响 | 第33-40页 |
·微团聚体 | 第33-37页 |
·颗粒组成 | 第37-40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分散系数和结构系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 第44-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页 |
·试验设计 | 第44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4页 |
·土壤酸碱度和基本养分 | 第44页 |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 第44页 |
·土壤还原性物质的测定 | 第44页 |
2 试验结果 | 第44-53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酸碱度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44-48页 |
·免耕对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免耕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45-48页 |
·氧化还原电位 | 第48-49页 |
·还原性物质 | 第49-53页 |
·还原性物质总量 | 第49-50页 |
·活性还原性物质 | 第50-51页 |
·亚铁 | 第51-52页 |
·亚锰 | 第52-53页 |
·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55-6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5页 |
·试验设计 | 第55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5页 |
·测定项目 | 第55页 |
·测定方法 | 第55页 |
2 试验结果 | 第55-58页 |
·脲酶 | 第55-56页 |
·过氧化氢酶 | 第56-57页 |
·磷酸酶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水稻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60-7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0-62页 |
·试验设计 | 第60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0-62页 |
·分蘖动态和最高分蘖期的总苗数 | 第60页 |
·叶面积 | 第60-61页 |
·干物质 | 第61页 |
·水稻净光合作用和净同化率 | 第61页 |
·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61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61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61-62页 |
·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含量 | 第62页 |
·成熟期的考种和计产 | 第62页 |
2 试验结果 | 第62-75页 |
·水稻分蘖和成穗 | 第62-64页 |
·直播稻的分蘖和成穗 | 第62-63页 |
·移栽稻的分蘖和成穗 | 第63-64页 |
·叶面积扩展 | 第64-65页 |
·直播稻的叶面积扩展 | 第64-65页 |
·移栽稻的叶面积扩展 | 第65页 |
·净光合作用速率 | 第65-66页 |
·直播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 | 第65-66页 |
·移栽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 | 第66页 |
·净同化率 | 第66-67页 |
·直播稻的净同化率 | 第66-67页 |
·移栽稻的净同化率 | 第67页 |
·水稻叶片酶活性 | 第67-70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67-68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68-69页 |
·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69-70页 |
·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比例 | 第70-71页 |
·直播稻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比例 | 第70页 |
·移栽稻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比例 | 第70-71页 |
·养分吸收量 | 第71-74页 |
·直播稻的养分吸收量 | 第71-72页 |
·移栽稻的养分吸收量 | 第72-74页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74-75页 |
·直播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74页 |
·移栽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第六章 免耕对水稻根系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77-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页 |
·试验设计 | 第77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77页 |
·根冠比和单蔸根干重 | 第77页 |
·根系氧化力 | 第77页 |
·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表面积 | 第77页 |
·~(32)P标记试验 | 第77页 |
·根长、根长密度、根重、根重密度、比根长和根表面积的测定 | 第77页 |
2 试验结果 | 第77-84页 |
·根冠比、单蔸根干重 | 第77-79页 |
·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根冠比、单蔸根干重的影响 | 第78页 |
·不同耕作方式对移栽稻根冠比、单蔸根干重的影响 | 第78-79页 |
·根系总表面积和活跃表面积 | 第79-80页 |
·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根系总表面积和活跃表面积 | 第79页 |
·不同耕作方式对移栽稻根系总表面积和活跃表面积 | 第79-80页 |
·成熟期水稻根系特征 | 第80-81页 |
·根长、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 | 第80页 |
·根重和根重密度 | 第80页 |
·比根长 | 第80-81页 |
·根系对~(32)P的吸收活力 | 第81-82页 |
·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根系~(32)P吸收活力的影响 | 第81-82页 |
·不同耕作方式对移栽稻根系~(32)P吸收活力的影响 | 第82页 |
·根系吸收的~(32)P向地上部的转运 | 第82-83页 |
·根系氧化力 | 第83-84页 |
·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根系氧化力的影响 | 第83-84页 |
·不同耕作方式对移栽稻根系氧化力的影响 | 第84页 |
3 讨论 | 第84-86页 |
第七章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翻耕移栽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86-9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6-87页 |
·试验设计 | 第86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86-87页 |
·水稻分孽动态和最高分孽期的总苗数 | 第86页 |
·水稻叶面积 | 第86页 |
·干物质 | 第86页 |
·根冠比和单蔸根干重 | 第86-87页 |
·根系氧化力 | 第87页 |
·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含量 | 第87页 |
·成熟期的考种和计产 | 第87页 |
·氮肥利用率 | 第87页 |
2 试验结果 | 第87-96页 |
·水稻分蘖和成穗 | 第87-90页 |
·叶面积扩展 | 第90-92页 |
·根系特征 | 第92-93页 |
·根系氧化力 | 第92页 |
·根冠比 | 第92页 |
·单蔸根干重 | 第92-93页 |
·干物质生产及分配比例 | 第93页 |
·氮素吸收量 | 第93-94页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94-95页 |
·氮肥利用率 | 第95-96页 |
3 讨论 | 第96-98页 |
第八章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和水稻免耕经济效益分析 | 第98-10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8页 |
·试验设计 | 第9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98页 |
·油菜的考种与计产 | 第98页 |
·水稻免耕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98页 |
2 试验结果 | 第98-101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98-100页 |
·水稻免耕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100-101页 |
·产量表现 | 第100页 |
·成本节约情况 | 第100-101页 |
·增加收入情况 | 第101页 |
3 讨论 | 第101-102页 |
第九章 全文结论 | 第102-107页 |
1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影响 | 第102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的影响 | 第102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毛管持水量的影响 | 第102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微团聚体和颗粒组成的影响 | 第102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分散系数和结构系数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2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 第103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酸碱度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103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氧化还原特征的影响 | 第103页 |
3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3页 |
4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水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水稻分蘖、成穗、最高苗数、株高的影响 | 第103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水稻叶面积指数、净光合作用速率及净同化率水稻的影响 | 第103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水稻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104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水稻吸收养分情况的影响 | 第104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104页 |
5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水稻根系特性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水稻根冠比和单蔸根干重的影响 | 第104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水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的影响 | 第104页 |
·不同耕作制下成熟期水稻根长、根长密度、根重、根重密度、根表面积、比根长 | 第104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水稻根系~(32)P吸收总量及转运率的研究 | 第104页 |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对水稻根系氧化力的研究 | 第104-105页 |
6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翻耕移栽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翻耕移栽稻分蘖、成穗和叶面积的影响 | 第105页 |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翻耕移栽稻分蘖、成穗和叶面积的影响 | 第105页 |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翻耕移栽稻干物质积累和吸收养分的影响 | 第105页 |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翻耕移栽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翻耕移栽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106页 |
7 水稻-油菜免耕复种对油菜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晌及水稻免耕直播经济效益分析 | 第106-107页 |
第十章 全文创新之处 | 第107-108页 |
1 首次在水稻-油菜复种体系中,较为系统研究免耕问题 | 第107页 |
2 首次在田间条件下,研究免耕稻的同化率和养分吸收规律 | 第107页 |
3 首次在免耕问题中,采用根系分析系统研究水稻的根系分布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历 | 第114-115页 |
论文成果著作与课题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