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正文 | 第13-53页 |
一、衰老和延缓衰老的理论探讨 | 第13-31页 |
(一) 脏腑的衰退是衰老的根本原因 | 第13-24页 |
1、肾气虚衰是衰老的主导因素 | 第13-16页 |
2、脾气虚衰是衰老的重要因素 | 第16-17页 |
3、其它脏腑在衰老中的影响 | 第17-18页 |
4、脏腑衰退对人体全身影响 | 第18-20页 |
(1) 营卫气血津液减少 | 第18-19页 |
(2) 气血津液输布障碍 | 第19页 |
(3) 胃肠传送发生郁滞 | 第19-20页 |
5、衰老其它因素的分析 | 第20-22页 |
(1) 饮食与衰老的关系 | 第20页 |
(2) 情志与衰老的关系 | 第20-21页 |
(3) 房室与衰老的关系 | 第21-22页 |
(4) 环境与衰老的关系 | 第22页 |
(5) 疾病与衰老的关系 | 第22页 |
6、衰老机理的特点是正虚邪实 | 第22-23页 |
7、西医学对衰老原因的研究 | 第23-24页 |
(二) 维护脏腑功能是延缓衰老的主要基础 | 第24-31页 |
1、补益脏腑法在延缓衰老中的意义 | 第24-26页 |
(1) 补肾法在延缓衰老中的重要作用 | 第24-25页 |
(2) 补先天与补后天的关系 | 第25-26页 |
(3) 补脾肾与补其它脏腑的关系 | 第26页 |
(4) 其它补益法对延缓衰老的作用 | 第26页 |
2、调理气血、疏通祛邪在延缓衰老中的意义 | 第26-28页 |
(1) 调理气血和疏通祛邪是维护脏腑功能的重要途径 | 第26-27页 |
(2) 通补结合以延缓衰老 | 第27-28页 |
(3) 调理气血和疏通祛邪法的运用 | 第28页 |
3、“治未病”思想对延缓衰老的意义 | 第28-29页 |
4、重视形神共养 | 第29页 |
5、延缓衰老必须重视综合措施 | 第29-31页 |
(1) 治养结合,以养为主 | 第30页 |
(2) 药食结合,以食为主 | 第30页 |
(3) 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 第30页 |
(4) 动静结合,动静兼顾 | 第30页 |
(5) 通补结合,通补兼顾 | 第30页 |
(6) 形神结合,形神兼顾 | 第30页 |
(7) 先后天结合,先后天兼顾 | 第30-31页 |
二、中医药延缓衰老的主要方法 | 第31-42页 |
(一) 顺应自然以延缓衰老 | 第31-32页 |
(二) 调摄日常生活以延缓衰老 | 第32-37页 |
1、饮食有节 | 第32-34页 |
2、起居有常 | 第34页 |
3、不妄作劳 | 第34-35页 |
4、避免外邪 | 第35页 |
5、调摄情志 | 第35-37页 |
(三) 食疗以延缓衰老 | 第37页 |
(四) 运用穴位疗法延缓衰老 | 第37-38页 |
(五) 中药在延缓衰老中的应用 | 第38-40页 |
1、延缓衰老的治法 | 第38-39页 |
2、延缓衰老中药的作用 | 第39-40页 |
(1) 促进免疫功能 | 第39页 |
(2) 改善神经递质传导调节神经功能 | 第39页 |
(3) 调节内分泌功能 | 第39页 |
(4) 清除自由基 | 第39页 |
(5) 促进DNA修复 | 第39-40页 |
(6) 促进物质代谢 | 第40页 |
(六) 跳出在延缓衰老方面的误区 | 第40-42页 |
三、中医药延缓衰老的现代研究 | 第42-53页 |
(一) 对衰老的中医理论研究 | 第42-46页 |
(二) 中医药延缓衰老的机理研究 | 第46-49页 |
(三) 采用非药方法延缓衰老的研究 | 第49-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自制延缓衰老方作用之研究 | 第59-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