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和韩国朝鲜时代诗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绪论 | 第12-17页 |
| 一、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12页 |
| 二、研究的简单介绍和特征 | 第12-17页 |
| 1. 对中国文学吸收和融合的方面 | 第12-13页 |
| 2. 杜甫诗的传入和融化吸收的过程 | 第13页 |
| 3. 杜诗东渐及其注释本的刊行情况 | 第13-15页 |
| 4. 朝鲜诗人对杜诗的融化吸收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学杜及诗学思潮 | 第17-27页 |
| 一、杜甫的文学观 | 第17-18页 |
| 二、学杜及诗学思潮 | 第18-27页 |
| 1. 新罗末~高丽末的诗学思潮 | 第18-21页 |
| 2. 朝鲜时代诗学思潮 | 第21-27页 |
| 第二章 徐居正对杜诗的吸收 | 第27-68页 |
| 一、生平与著述 | 第27-41页 |
| 1. 生平 | 第27-39页 |
| 2. 著述 | 第39-41页 |
| 二、对杜甫的吸收 | 第41-68页 |
| 1. 诗精神和诗风、作诗态度 | 第43-52页 |
| 2. 诗句及诗语 | 第52-63页 |
| 3. 诗作法 | 第63-65页 |
| 4. 杜诗评 | 第65-68页 |
| 第三章 南龙翼对杜诗的吸收 | 第68-102页 |
| 一、时代状况及其生平 | 第68-73页 |
| 二、南龙翼诗特性及诗批评观 | 第73-78页 |
| 1. 诗特性 | 第73-75页 |
| 2. 诗批评观 | 第75-78页 |
| 三、对杜诗的吸收 | 第78-102页 |
| 1. 诗精神 | 第78-87页 |
| 2. 作诗方法 | 第87-94页 |
| 3. 次韵诗 | 第94-100页 |
| 4. 诗句和诗语 | 第100-102页 |
| 第四章 申纬对杜诗的吸收 | 第102-153页 |
| 一、家谱与生平 | 第102-115页 |
| 二、申纬诗文学的渊源 | 第115-121页 |
| 1、清朝的文学思潮 | 第116-119页 |
| 2、申纬学杜 | 第119-121页 |
| 三、对杜诗的吸收 | 第121-153页 |
| 1. 次韵诗 | 第121-125页 |
| 2. 诗论与诗评 | 第125-133页 |
| 3. 诗句及诗语 | 第133-145页 |
| 4. 作诗方法 | 第145-153页 |
| 第五章 对杜诗的吸收上的特性 | 第153-167页 |
| 一、徐居正对杜诗的吸收 | 第153-156页 |
| 1. 把杜甫引为同道 | 第153-154页 |
| 2. “诗中有画”及“先景后情”的作诗方法 | 第154-155页 |
| 3. 《东人诗话》中的杜诗评 | 第155-156页 |
| 二、南龙翼对杜诗的吸收 | 第156-162页 |
| 1. “诗中有画”及“先景后情”的作诗方法 | 第156-158页 |
| 2. 历史性 | 第158-159页 |
| 3. 次韵诗 | 第159-162页 |
| 三、申纬对杜诗的吸收 | 第162-167页 |
| 1. 由苏入杜 | 第162页 |
| 2. 诗论和诗评 | 第162-164页 |
| 3. “诗中有画”的作诗方法 | 第164页 |
| 4. 次韵诗 | 第164-167页 |
| 结论 | 第167-1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1-175页 |
| 后记 | 第175-17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6-177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7页 |